因此,崇禎皇帝寧可當這些省份在未來也會大旱。因此,就這事,他立刻在文華殿召開六部九卿議事。
如今,崇禎皇帝的威望真高,加上他能從蛛絲馬跡中推斷出事實的真相,因此,這些大明高階官員,哪個都不敢不重視皇帝的意見。
在崇禎皇帝的再次強調下,這些大明高階官員針對他擔心的這個災情問題,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陛下,微臣以為,可讓地方都察院派御史巡視各地災區。如此一來,御史所巡查各地範圍有限,可集中精力整頓地方抗災能力!”
“陛下,微臣以為,當興修水利,做好蓄水抗旱事宜。”
“陛下,番薯作為主糧之外的補充,已經連續推廣了三年,特別是南方地區,如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收穫甚大。可從中抽調部分糧食出來。”
“陛下,番薯、玉米等農作物,朝廷當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府加以重視,在農田之外的地方種植,補充糧食之需。”
“……”
一條條建議,基本上都有一定的道理,崇禎皇帝聽得點點頭。
事實上,這些建議的背後,都是崇禎皇帝的心血。經過幾年的佈局,如今算是有些收穫了。
會議結束之後,相關建議一共有十二條之多,整理之後立刻聖旨發出京師,責令各地執行。
崇禎皇帝不知道,他這麼認真對待的事情,其實一點都沒做錯。
在原本的歷史上,崇禎十四年的四月到八月期間,吳江一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四兩,流丐滿道,多枕藉死。民間以糟糧腐渣為珍味,或食樹屑榆皮。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千萬。
如此慘狀,可以說大明朝廷已經對地方根本無能為力了。大明百姓,在那個位面,是真得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完全是王朝末期景象。
還有,在原本的歷史上,從崇禎十四年的六月開始,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一帶,大旱,蝗蟲起。當時山東等省連歲告災,給事中左懋等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李青山遂率領民眾起義,阻斷漕運,明廷大震。
不過如今,這崇禎十四年的災情,因為崇禎皇帝預防得當,不利影響都在往後延。至少吳江一帶,並沒有歷史上的慘狀發生。而各地大災省份,如今崇禎皇帝也非常重視,整理了十二條防災救災的措施出來。
在原本的歷史上,流賊未滅,這個時候,又已經烽火遍地。戰亂,更是對各地災情的雪上添霜。如果沒有人禍,根本就不會有如此大規模的災情發生。
就算再大的災情,只要官府和民間齊心協力來抗災救災,所謂的人定勝天,就能得到體現。
而崇禎皇帝如此,就是要做那人定勝天的事情。
不過在他的內心,他還是知道,自己在國內佈局的種種措施,還是需要時間來積累功效。就比如說番薯的推廣,雖然能種出來,但品種的選擇,儲存,如何多產,怎麼樣才能豐收,就不是憑著徐光啟留下的經驗就能全部解決的。是需要時間去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會大爆發。
至於土豆和玉米這些對環境要求更高的,徐光啟在世時又沒有專門去試驗再寫出經驗總結的,在推廣上就更難了。這個任務,雖然交給了陳玉龍去做。但大明疆域廣博,也還是要各地多種幾年後積累經驗才行。
由此,崇禎皇帝知道,至少在這幾年內,大明的救災,最關鍵的是糧食問題。而這,還是要靠鄭家船隊從南洋那邊源源不斷地運糧食回來。
應該是從去年開始,鄭家就開始大規模地運輸糧食到大明瞭。不管是大明國內糧食的救災,還是東江軍的糧食,甚至關寧軍的糧食,都是有很大一部分靠了鄭家在輸血。
崇禎皇帝有點擔心,這樣的事情,在原本的歷史上是沒有的。如今既然大規模地從南洋運來糧食,這個事情將不可避免地產生蝴蝶效應。也不知道這個蝴蝶效應會怎麼樣,對大明是好是壞?影響又多大?
如果南洋那邊糧食出現問題,不能再輸入糧食的話,那對大明就有很大的影響了。比如救災抗災是個問題,和建虜戰事又是一個問題。
想到這些,想著糧食制約著大明中興。甚至完全可以說,大明中興與否,就在於糧食是否夠吃。而這,目前還要靠南洋那邊才能解決。這讓崇禎皇帝有一種感覺,他的脖子被人卡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人勒脖子?又或者,不會勒?
我命由我不由別人!崇禎皇帝心中暗自發狠,一定要重視大明的糧食產量,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還是太少。後世不是袁大俠雜交水稻解決了十三億人的溫飽問題麼?無非就是各種水稻的人工配種吧?
這麼想著,崇禎皇帝當即又傳來農司的張子龍,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讓他選派農司骨幹到南方去選擇試驗田,一旦定好地方,就讓地方官府全力配合,多加試驗。哪怕十年搞不出來,那二十年呢?
在崇禎皇帝忙著救災這個事情的時候,陝西長城外邊的草原上,一支大軍正在集結。在中軍帳內,坐在主位那個,金錢鼠尾,非常明顯,不用說,是建虜了。
這個人,就是皇太極派來河套地區的濟爾哈朗。此時,他正在聽面前跪著那人稟告訊息。
這個稟告訊息的人,一身漢人裝扮,說著一口帶陝西口音的大明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