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部雖然逃回去了,可這筆賬還是要算的。只是眼下最重要的是圍剿關內的流賊,這筆賬只能先拿小本本記下再說。
另外,柴時華也被他逃走了,這個人,不管他逃多遠,也一定要擒回來正法。
由此,崇禎皇帝對於甘肅這一仗,就很快給出了定論。
任命固原副使呂大器為甘肅巡撫,而王世寵也正式成為甘肅總兵。他們兩人,就駐守甘肅,防範烏拉特部捲土重來,又或者,他們糾結其他部族再次入侵關內。
至於剛剛打下的河套,已經被洪承疇燒成了白地,因為按照崇禎皇帝的意思,並沒有去駐軍的意思。畢竟這個時候,大明對滿清還是得采取防禦狀態。更不用說,河套平原上無險可守。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陝西經過多年戰亂、天災,其實已經是人口銳減,成為一個地廣人稀的省份。河套雖然打下來,也沒有那個人力去開發。
這種種原因加起來,結果就是燒了河套,誰愛佔,誰佔去。等回頭大明有實力了,再去打一次便是!
安排完了這一切,崇禎皇帝就和三邊總督鄭崇儉一起,領著秦地精銳之兵開始南下圍剿流賊,合計騎軍六千左右,步卒兩萬多點。
不要看總兵力似乎不多,這兩萬六千的兵卒,可都是戰兵來的,可不是那種少量家丁多數濫竽充數的老弱殘兵。如此一來,這支軍隊的戰力就很強了。至於糧草物資的補給,隨軍攜帶一部分之外,皇帝親臨,自然是有沿途各城供應。
在崇禎皇帝剛出發到達延安之時,就第一次收到了來自京師的奏章。
第一份奏章是原應天府巡撫張國維已經到達京師,就職內閣。對此,崇禎皇帝御批,交給張國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他趕到陝西這邊來,查勘地形,興修水利。
這麼做的原因,一是因為崇禎皇帝御駕親征之後,他相信大顧毛賊不會再有,又有各藩王府出了錢糧,多少能緩和一點糧食危機;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親眼所見了陝西這邊的乾旱。原本很多地方都是糧田的,可都已經乾涸,甚至連地面都乾旱得龜裂了。只有沿河少部分糧田,還能看到長莊稼。不過多是農民用盡各種辦法在灌溉,才保住為數不多的糧田。
第二封奏章是山東北部以及河北南部,這些經過建虜荼毒的地區發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甚至連派去德州府的方逢年都沒逃過一劫,感染了瘟疫沒了。
一般來說,當官的很少會感染瘟疫,都是躲得遠遠的。有什麼事情,讓手下人去做。但是,方逢年在瘟疫剛起來的時候,只是讓家人回了老家,而他自己去了疫區安民,不慎感染而死。臨死之時,方逢年交代身邊人說,他有負聖望,沒有把德州府治理好!如果有來世,定會從始至終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看完之後,崇禎皇帝忽然覺得手中這份奏章沉甸甸的,想起自己最後見方逢年,訓斥了他之後,他對自己說道:“罪臣不敢,罪臣確實沒有擔當,有負聖人教誨,有負君恩!”
記得當時自己說要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他沒有拍胸脯保證,也沒有垂頭喪氣,只是感激地對自己說道:“陛下教誨,罪臣銘記在心,不敢再忘。”
如今想來,他當時是真把自己的話放心裡去了,一直想要做一個有擔當的人。只是很可惜……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心中不由得嘆了口氣。
隨後提起硃筆,就在奏章上批示:方逢年恪盡職守,急百姓之急,實為大明官員之表率!因公殉職,嘆哉惜哉!
就此,另外再發一道聖旨,方逢年官復原職,令司禮監和內閣給方逢年擬一個諡號,並號召天下官員以方逢年為榜樣,恪盡職守,做一個有擔當的父母官。
做完這個事情之後,崇禎皇帝想起後世看到過的一部有關明末的電影,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孫傳庭,另外一個叫吳又可,而電影的主題,就是瘟疫!
這一刻,他是真正認識到了,有關瘟疫的嚴重性。
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瘟疫遠比他此時想象得還要嚴重得多。
據史料記載,崇禎十四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蠅大如棗,鳳陽府,安慶府,廬州府相繼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達到90%。
甚至就連大明滅亡,也是因為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京師開始爆發鼠疫,守軍全部被感染,也是如此,李自成部才輕鬆攻下了京師。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李自成不知道這個事情,進了京師,他的兵基本上也都感染了鼠疫,還在潛伏期的時候,滿清被吳三桂引入,這時候,李自成所部鼠疫爆發,於是,就如同歷史上的,李自成部壓根就沒有一點抵抗力,一退再退,最終被滿清得了天下。
這時候的崇禎皇帝,立刻回憶起後世有關瘟疫的知識,甚至他還傳來三邊總督鄭崇儉,問他有關瘟疫的事情。
不問不知道,原來陝西這邊,其實也都有瘟疫爆發過。每一次瘟疫爆發,都要死一大批人,藥石無效!遠得不說,就崇禎十年時,陝西榆林府和延安府屬縣相繼發生大疫,甚至米脂城中死者枕藉。
在鄭崇儉說這些事情的時候,甚至崇禎皇帝還能從他身上感覺到一個詞:談瘟色變!
要想治療瘟疫,崇禎皇帝又不是醫科畢業,他也沒這個本事,但有一些防治的常識,卻是可以在這個時候推廣的。
於是,他當場就回憶著說,讓鄭崇儉來寫。
第一,要講衛生,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對此,鄭崇儉沒有任何異議,照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