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個什麼人,那是個仁義的人。
也就是他的仁義才讓他能夠走到這一步。
也就是因為他的這些性格和過往,才能夠讓劉璋那麼的信任他,並且將他進入益州之地。
而劉備,無疑是讓劉璋失望了,讓他後悔了。
劉璋恐怕做夢都沒想到,這個仁義了一輩子的人,唯一一次不仁義,竟然會是對待自己這個t同宗之人。
而劉璋沒有想到,劉備自己也沒有想到。
劉協記得...當年在爭奪益州的事情上面,這龐統和劉備是有過很嚴重的分歧的。
龐統的意思很明顯,荊州已經打殘了,沒有辦法繼續折騰下去了,如果繼續留在荊州的話。
那麼甚至都不需要曹孟德再次前來。
就連他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了,必須要拿下益州來繼續穩定下來。
如果不好意思,咱們借調一下益州也不是不行的!
這種臭不要臉的說法,劉備當然很清楚這是什麼意思,也很明白這是龐統他們想要做什麼。
但是劉備沒有同意,這種時候他也不可能同意這種事情的。
他的意思也同樣很明白,他劉備能夠走到這一步靠的就是一件事情,那就是曹操!
他與曹操勢不兩立,所以曹操怎麼做他一定背道而馳,只有這樣他就能夠不斷聚攏更多的人才在身邊。
他相信這麼做也一定能夠成功的!
還別說,在奪取半個荊州之前這還真未必是讓他自己能夠說服自己的,但是當他在荊州開始微微崛起的時候,這似乎還這能夠成事。
如果他的年紀...不是那麼大!
所以說劉備沒有同意龐統的這個說法,因為很明顯龐統說的這個事兒吧,他不但不仁義,而且和自己的人設他也不相符啊。
換做是劉協,恐怕劉協也不會同意。
這有點太難以接受了....
但是龐統不同,他仍然沒有放棄,而且還真的給了劉備一個合適的理由。
他說得非常清楚,仁義是道,但是不能知道而道又不全...
嗯,這話劉協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是有些不明白的,他沒懂這是什麼意思,甚至為此還專門問過趙彥和賈詡這等真正的智謀之士。
但是他們要麼說的就是更加的玄乎了,要麼就是賈詡這種笑而不語,什麼都不說。
只能讓自己一次次去猜測,去推斷,最後他在前些年終於明白了。
說得更加的形容一些,諸葛亮也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他的很多理論都非常的成功,甚至會在後世被使用,被人們奉為經典。
但是很不幸,他的法家寒門這些東西,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太超前了。
所以前期他失敗了!
他的意思很簡單,強者吃掉弱者,明智之人吞併了那些愚昧之人,這都是正常的,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便是這個道理。
仁義是一條道路,但是他這條道路並不是一條完全的道路,他有著致命的缺憾,如果不能將這條道路彌補。
那麼註定不能成功的。
而將仁義的道路彌補,那就是要讓自己能夠接受自己本身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