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當、哐當……”
火車滾滾向前。
尹咱呼圖克圖在顛簸中,整個人都感覺飄了起來。
但他的眼神始終注視著楊承應——正在擺弄他帶來的火槍。
楊承應透過觀察,確定這是一款厄魯特鳥槍。
厄魯特部是衛拉特部另一個音譯名稱,衛拉特部得到了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技術支援,自行研製出火繩槍和輕型炮。
傳統認識是沙俄支援了他們,這純粹是臆想。
沙俄為了東擴,嚴格下令不得把火器技術外洩。
是奧斯曼帝國為了對抗勁敵薩法維波斯,用遠交近攻策略,向中原傳播火器技術。
明朝將來自奧斯曼帝國的火器,取名為魯密銃。
固始汗意在藏地,讓出盟主大位。
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與鄂齊爾圖汗併為衛拉特盟主。
巴圖爾琿臺吉很重視火器發展,開始自行鑄造火繩槍。
為什麼這麼肯定呢?
透過觀察,楊承應確信,這杆火槍是準噶爾人造的,絕不是從奧斯曼買來的。
因為這杆火繩槍造的很認真。
長一米八,口徑十五毫米。鐵製槍管長一米三四,用四道銅箍和兩條皮繩固定在槍床,末端與槍床契合,沒有螺栓。
擊發部位在槍身右側,火門上有個盒子,可以旋轉180°,以遮蔽風雨,十分精巧。
槍托筆直狹長,下傾 35°。
扳機為較早期的鈕釦式。
槍身上鍍有紋飾,可以看出做工很是用心。
雖說如此,但在楊承應眼中用四個字形容這把槍:
華而不實!
“衛拉特蒙古目前有多少杆這種槍?”楊承應忽然問。
尹咱呼圖克圖聽完翻譯,愣了一下。
他不是思考如何回答,而是腦子被顛簸得不夠用。
“數量不多。”
活佛忍著噁心想吐,答道:“衛拉特蒙古的鍛造工藝完全無法與中原相比,但一直在努力製造。”
“這話我信。”楊承應笑了。
訓練一個弓騎的費用,是訓練火器手的三倍。
並且造箭支的工藝,也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