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四年六月三日,傍晚。
大長山島西北部,名叫鴛鴦港的港口。
楊承應自倭國的平戶藩出發,路過對馬藩、李朝的釜山、安州,經過一路顛簸,終於抵達鴛鴦港。
他這次收穫比預想中的要龐大得多。
除了水師的戰船,所有跟著一起來的商船,滿載了各種貨物,轉手就是暴利。
另外,楊承應自己租的幾十條船都裝滿了糧食和銀子。
這本來應該是高興的事。
等待他的卻是一件件頭疼的大事。
“是這裡的莊稼都這樣,還是所有地方都這樣!”
楊承應舉目遠眺,滿眼都是一片枯黃。
這枯黃是莊稼經歷過大旱之後,緑青色變成的。
劉伯漒嘆了口氣,說道:“都是這樣,整個遼東和遼西都遭遇大旱。灤州一帶有大地震,不少百姓遭了大難,百姓不敢睡覺,沒房子住的只能露宿野外。”
“這麼嚴重!”楊承應一下子緊張起來,“糧價如何?”
“更麻煩的事正是這件。”
劉伯漒攤手道,“起初糧價突然起來,範先生、耿將軍和尚將軍都按照您說的,開倉放糧,壓制糧價。”
“沒壓制住?”
看劉伯漒的臉色,楊承應已經猜到一二。
劉伯漒點點頭:“價格反而更高了。範先生一看情況不對,馬上和三方協調,暫時不再開倉放糧。”
“這樣做是對的。”楊承應點頭認可。
“但是,有一些百姓卻說,自己家中沒米,懇求官府開倉。”
“這樣啊。”
楊承應只稍微一想,就知道這是有人在背後搗鬼。
如果真的是家中沒米,百姓只會要求開粥棚,誰會要求開倉放糧。
放糧是要花錢的,以現在的糧價,哪個百姓能買得起。
“大帥,此事迫在眉睫。”
劉伯漒有些無奈,“糧價一日一變,不少百姓把家中存糧都拿出來,賣了換錢。”
“這幫刁民,分明是知道大帥不會餓死他們,所以故意這麼做。”吳三桂罵道。
楊承應抬手製止他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