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一面寫邸報,向朝廷報捷;一面組織撤退。
從蓋州到十三山驛大約一百四十公里,大軍按照日常行軍速度七天便可到達。
從海州衛出發到這裡六十八|公里,需要三天時間。
因此,必須儘快撤離。
第二天一早,楊承應就讓祖天樂率領虎翼營等三營,及部分隨軍民夫和傷員先離開。
所有傷員全部用馬車,女醫護兵和女兵隨行。
祖天樂率軍保護,民夫帶上藥品,每輛馬車配一個人,重傷員馬車配女醫護兵,確保及時救治。
等城中百姓吃過了早飯,開始遷徙部分百姓,與火炮部隊、林字營一同離開。
擔心他們遭遇近戰,水字營也一起離開。
晚飯後,組織第二批百姓,拉著銀子的馬車及火字營、陳|良策的部隊一起離開。
次日一早,第三批百姓,加上山字營和銀車離開。
下午是第四批百姓,加上孔有德、張存仁、部分民夫以及從黃龍和陳繼盛分出來的部隊,一起離開。
第三天早上,楊承應率領騎兵及閒雜人員在吃過早飯以後,帶著最後一批百姓撤離蓋州。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百姓有點多。
十萬百姓不願意待在蓋州,一聽說要去金州鎮都積極的不行。
這麼多百姓本來分散在蓋州各地,聽說打仗集中到蓋州,又吃不飽肚子。
聽說有吃飽肚子的地方,熱情空前高漲。
楊承應讓他們吃過飯再出發,分好幾批次能首尾相顧,隨時應對可能的偷襲。
他則親自殿後,麾下騎兵來去如風。
送情報速度比行軍快很多,日行三百里,再加上到了金州鎮境內,就可以歇人歇馬,邸報一路疾行。
到待在旅順港的紀用手中,是楊承應發出邸報的第二天上午。
此時,楊承應已經在撤第三批百姓。
紀用一看自己功勞第一,啥也不用想了,當即蓋上私章,交給手下送往京城。
從旅順港出發到天津花了七天時間,再用三百里加急,已是八天之後。
紀用報捷的人抵達京城,時間是天啟三年的九月初八,
正是重陽節到來的前一天。
此時,楊承應還在遷徙百姓的途中。
第一批撤離的百姓都還沒抵達鎮虜城。
撤退這麼慢,因為天公不作美,下了幾場雨。
道路泥淋不堪,柴火也都是溼的。
迫不得已,全軍上下都只能啃冷饅頭,溼衣服穿在身上,靠體溫把它烘乾。
不少孩子衣不蔽體,楊承應只得把他們都集中起來,用不太溼潤的柴,加火藥,點燃烤火。
不少人跟著效仿,這才緩解了穿溼衣服的窘境。
皇宮內,宮中一干宮女太監也忙活開了。
要賜宴,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能不忙嘛。
朱徽嫻所在宮殿,也是一樣的安排。
按照重陽節的習俗,她給自己做了一個香袋,裡面裝上一些碎的茱萸,驅蟲去溼。
“公主做的荷包真好看,手工比奴婢們都巧。”
春桃小嘴像抹了蜜,誇讚自家主子。
朱徽嫻微微一笑:“就你們會說話,專挑好聽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