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訊息!好訊息!”
穩重的孫元化,一路小跑來見楊承應。
“什麼好訊息?”楊承應問。
“恩師寄來書信,已經請了一位醫術大家隨瑞安大長公主的二兒子來金州。”
“太好了!”
楊承應激動的站起身來。
這些日子,別提他過得有多苦了。
論醫術,他屬於二把刀。
為了教那些女醫護兵,可謂是絞盡腦汁。
這下來了醫術大家,還是徐老推薦的,問題應該不大。
“請問是誰啊?”
激動過後,楊承應忙問醫術大家的來歷。
“這位姓張,名介賓,字會卿,又字景嶽,別號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黃,世人稱‘張熟地’,浙江紹興府山陰人。
幼年隨父遊京城,十四歲師從京華名醫金英,得其真傳。
中年從軍成為幕僚,後來解甲歸隱。五十七歲回家鄉,至力於精進醫學。
被人們譽為‘仲景、東垣再生’。
他有事在京城,被恩師知道,介紹金州鎮的情況,遂跟著前來。”
聽了介紹,原來是真·醫術大家!
哎嘿,這個名字怎麼耳熟啊?
張介賓,字景嶽。
張景嶽!
楊承應吃驚不小,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溫補學派創始人。
張景嶽晚年輯成的《景嶽全書》,有六十四卷,博採前人之長,自成一派。
雖然遭到後世諸多批評,但對於當時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進步。
後世很多的庸醫,藉著他的名頭濫用溫補,導致他的名聲受到影響。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位明末醫術大家!
又苦熬了幾日,時間來到天啟三年的七月初四。
祖天弼提前到帳下聽用,楊承應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
霍維華也來了,待在鎮虜城裡的館驛。
那是以前方震孺住的地方。
這天,一則重要訊息傳來了。
“公孫晟、吳三桂、沈志祥進來。”
楊承應坐下,面露威嚴。
三人聞聲,立刻入內。
“公孫晟,命你率部分親衛出城十五里迎接萬大人和張先生。”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