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非常恭敬的抱拳。
方震孺還禮後,笑道:“如果不是楊總兵保全,我恐怕此時已在大牢之中。”
對於楊承應的好意,方震孺心知肚明。
“如果有人對您刁難,您就把責任都推到我身上。”
這是楊承應最後的關照。
方震孺卻搖了搖頭,說道:“如果我真的要被逼辭官歸隱,那我應當把責任都攔在自己身上,減輕你身上的壓力。”
“方大人……”
“楊總兵,分別在即,恕我說幾句真心話。”
“請講。”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如果真的需要付出代價,楊總兵千萬不要吝嗇,不要和朝廷對著幹。”
“我謹記在心。”
“好啦,告辭。”
方震孺向楊承應及其他送行的人拱手,依依不捨的離開。
隨徐光啟登上前往天津的船。
楊承應站在碼頭,向他們揮手道別。
方震孺返京後,被言官科臣彈劾,說他在遼東沒幹事,導致楊承應驕縱,屢次不聽朝廷號令。
天啟皇帝念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沒聽言官科臣的,將他下獄,而是令他辭官退隱。
方震孺歸隱壽州,從此不再出仕。
當然,這是後話。
楊承應送別方震孺和徐光啟後,不久,就得到了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回覆。
袁可立認為,綾陽君是篡逆,不應該得到朝廷的冊封。並且希望楊承應贊同他的觀點,一併上奏朝廷。
楊承應當然不能贊同,便以“需要聯合朝|鮮對付建虜”為由告知袁可立,應該給朝|鮮新王冊封。
袁可立不同意。
楊承應只好以個人的名義上奏朝廷,說明所謂事情原委,懇求朝廷冊封朝|鮮新王。
另外,楊承應還附上李爾瞻生前寫的奏本,送交朝廷。
他的奏本和袁可立的,幾乎同時到天啟皇帝的案頭。
“魏忠賢,你說袁可立和楊承應誰的話,比較可信呢?”
天啟皇帝拿不定主意。
“此事發生時,楊承應就在朝|鮮。距離這麼近,他的話自然可信度較高,不過……”
魏忠賢故意停頓下來。
在他心裡,楊承應這臭小子害得他損失不小,不趁這個機會給他添堵,更待何時!
我故意把話說一半,就等著皇帝因為好奇問我,我再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