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拱手應下。
曹睿從赤亭出發的這些時日裡,諸葛亮在陽安關一直都沒有動彈。
不是諸葛亮不想,而是不能。
一方面赤亭敗訊傳到成都後,劉禪與成都朝中的眾臣一致認為諸葛亮要謹慎用兵、不可再致軍力喪失。
並且用詔書的形式發了命令。
所謂“政由葛氏”,只是一個說法罷了。
劉禪又豈會不知諸葛亮之忠,成都朝廷中的臣子們、又如何認為諸葛亮會不遵詔令呢?
下詔也就下了,從制度和人情上來說,都無半點違和之處。
諸葛亮此前湊出的八萬北伐之軍,乃是益州上下湊出來的軍隊,並非諸葛亮的私軍。
若是前線一再勝利,劉禪當然不會對諸葛亮的用兵做出任何干預。
但現在,隴右損了兩萬多兵、赤亭又丟了一萬多。雖說白水關一仗打得很漂亮,可蜀漢哪還供應得起這般戰事呢?
若再輸一場,再損個一萬兵、恐怕蜀漢就要直接亡國了好不好?
劉禪只是庸碌了些,並不是分不清形勢之人。
漢中自然重要,但若和蜀漢的生死存亡相比,就是一個可以捨棄的選項了。
斷臂求生,並無苛責之處。有朝一日再奪回來就是了!
諸葛亮當然是想打的,而且自認為手中有三萬餘可用之兵,還有一戰之力。
要麼北上收復武興、繼而斷魏國後撤之路。要麼攻克陽平關、在漢中與魏國相持。
無論哪一條,可能性都沒有低到零的程度。
但成都的朝臣上下,卻一力反對。
面對詔書,諸葛亮也只能認下。一面在陽安關安撫士卒、努力恢復戰力,一面繼續上表成都、爭取劉禪的再次同意。
隨著張郃的步兵進軍向東,在分派麾下各將軍務之後,曹真隨在夏侯和的三千騎中,一併返回了沔陽。
定軍山下,微微細雨。
曹睿靜靜坐在白馬之上,在一張黑紅色的天子傘蓋下、從容的看著南面的定軍山。
定軍山形狀如同馬鞍一般,朝著沔陽和沔水的北面、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南面地勢平緩、更適合大軍屯駐。
昔日劉備就是在定軍山與曹魏相持半年之久,斬殺夏侯淵、逼退曹操,奪下了漢中之地。
司馬懿抬眼瞄了一眼皇帝的嚴肅神情,不由得心中一動。
定軍山,除了夏侯淵、還能有什麼事情值得皇帝這般思索的呢?
果不其然,曹睿轉頭問道:“大將軍和夏侯和還沒到嗎?”
司馬懿拱手答道:“陛下,昨日大將軍傳訊、稱今日中午之前就到。當下已近午時,應該快了。”
就在二人交談之間,一陣馬蹄聲由遠及近、從北面漸漸傳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