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時期,除了這四傑之外,還有被譽為‘吳中四士’的四位大文人,分別是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其中以賀知章、張若虛最為知名……張若虛更有‘孤篇壓全唐’之稱……”
“‘詩骨’陳子昂……”
僅僅是一個初唐時期,葉落就列舉出了諸多重量級文人。
尤其是“初唐四傑”、“吳中四士”、“詩骨”這樣的稱號一出,現場的觀眾們馬上就來了興趣。
其實縱觀華夏曆史就會發現,華夏的文化中很喜歡整一些“四大”、“八大”之類的雅稱,這也是華夏文明中獨有的一種魅力。
哪怕當今社會,人們也很喜歡這種別有魅力的文化符號。
這應該算是一種比較另類的收集癖吧,還是刻在骨子裡的那種。在聽到這些並稱稱號的時候,大家總會下意識的去聽完,忍不住的想去了解、對比。
當然,像是“詩豪”、“詩骨”這種具有內涵的別稱,也是大家喜歡分析琢磨的。
哪怕僅僅只有一個稱號,就足以讓大家幻想出一本百萬字的大作了。
這就是稱號的魅力!
而當葉落開始介紹第二個時期,盛唐的時候,現場更是直接就議論開了。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光是這兩個人的稱號亮出來的時候,現場瞬間就響起了一片譁然之聲。
詩仙?詩中之仙?
詩聖?詩中之聖?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才能配得上這充滿了幻想的稱號啊!
僅僅是兩個稱號而已,就足以讓人為之傾倒!
美!
充滿內涵與想象的美感!
但這還不算完,緊接著,在葉落的口中說出了一個又一個意味悠長的稱號。
中唐時期。
晚唐時期。
一位又一位的詩人文豪,從葉落的口中蹦出。
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奴賈島、詩囚孟郊、詩家天子王昌齡……
更有壯懷激烈的邊塞詩人王之渙、高適,展現田園山水風情的孟浩然,李商隱和杜牧則是帶來了唐詩最後的榮光……盛於李杜,最終又歸於李杜。
而文章方面,葉落也說了許多,像是韓愈、柳宗元……
書法聖手柳公權……
幾乎整個大唐文壇的巨匠們,都被葉落用這種方式展現了出來。
沒有作品,只有一個稱號,一個姓名,以及一些葉落的評價。
整整一期節目,只有這些稱號、這些姓名……
不論是張導,還是趙總監,又或者是得到訊息過來的呂副主任,看著葉落的這期節目,他們都沉默了。
因為,大家這次是真的心裡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