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削藩遇到的阻力,會比漢文景二帝時期還要大,甚至不排除出現西晉八王之亂的局面。
想要壓住藩王,就必須在軍功上超越他們。
前世朱棣自己帶兵打仗,成為當時大明軍功最大的人,藩王被壓制沒機會立功。
可朱標對軍事瞭解並不深,讓他帶兵打仗是不現實的。
那麼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他年齡還小具有很強可塑性,想將他培養成文武雙全之人並不難。
至於他上戰場的機會,看似不可能,實際上機會非常大。
以他和朱棣的關係,等學有所成,和朱元璋說一聲想去北平鍍鍍金。
作為馬上得天下的皇帝,老朱比誰都明白軍權的重要性,反對此事的可能性極低。
只要朱雄英能上一次戰場,那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不指望他成為李世民、朱棣這樣的人,只要他知兵懂兵有軍功在身,就足以鎮壓文武群臣和諸藩王。
到時候不論是變法革新還是削藩,都要容易的多。
而自己作為太孫伴讀,不出意外的話,中樞必有一席之地。
朱雄英不被掣肘,他這個臣子也能做更多的事情。
想到這裡,陳景恪心中已然有了決定。
利用伴讀的身份,潛移默化給朱雄英灌輸一些思想。
比如眼下,他不是想習武嗎,正好引導他從現在開始就打磨身體。
“太孫現在習武還為之過早,不過倒是可以和我學習太極拳,慢慢的打磨身體。”
“或者找軍中的武藝,先將套路學會。等到十一二歲的時候再正式習武,能更快的上手。”
朱雄英對他很是信任,迫不及待的道:“好呀好呀,你快教我打太極拳吧。”
陳景恪當即就帶著他,繞著小院慢跑了兩圈。
朱雄英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只是略微活動一下,就大汗淋漓。
陳景恪並沒有讓他休息,而是直接開始打起了太極。
“今天我們先學第一節,第一個招式是……”
就在兩人教學的時候,朱元璋走了進來。
他準備上早朝,順便來看一眼朱雄英,然後就看到這一幕。
見兩人很用心的學習,他遠遠就停下了腳步。
只是看了幾眼,就知道教的是太極拳,心中很是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