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治,李隆基在武功方面也頗有建樹。】
【因為在他即位之前,唐朝內鬥激烈無暇顧及邊境。】
【突厥、契丹不僅侵佔了西域的碎葉、庭州,北方的雲州和遼西的十二州,還時時騷擾隴右、河北等地的百姓。】
【公元723年,李隆基採宰相張說之諫,裁天下邊防軍三分之一,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
【如此,各地民夫再也不用輪流戍邊,能安心發展農耕。】
【如此,許多逃戶應徵從軍,解決了生計問題,同時緩和了府兵與逃戶之間的矛盾。】
【而士兵長駐各地,利於加強訓練,提高戰力。】
……
大唐。
李世民捻著鬍鬚若有所思。
裁兵?
讓士兵解甲歸田?
不能說錯,因為都是大好的青壯年。
府兵是兵農合一,平時在家種地,遇到戰爭就自己準備裝備隨軍出征。
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家不用養兵,財政負擔小。
但是,最大的壞處就是府兵本身負擔太重了。
就像武周那般。
戰爭越來越多,到了戰場府兵很可能有去無回。
就算在戰爭中僥倖活下來也已經沒多少時間種地了。
地種不好,家裡自然越來越窮,窮到一定程度,只好把地賣掉。
但賣了地又拿什麼去買裝備呢?
所以這就成了惡性迴圈,誰都不願意當府兵了。
李世民沉思著。
府兵制維持不下去,不如花錢僱人當兵。
只要規定好身體條件,不管是什麼出身、經歷。
只要願意來當兵就行。
這樣一來,當兵就不是義務而是一份職業。
既然當兵能養家餬口,那肯定有人願意從事這,也就不愁沒兵。
再嚴格選拔一番,那素質定會比已經潰敗的府兵制裡的府兵要強。
這是個好辦法。
畢竟田就那麼多,除非往外打,邊打邊屯。
但現在的情況是民生剛有好轉……
……
大宋·真宗時期
兵貴精,不貴多。
趙恆不懂兵事,但他也知道這個道理。
那些將領整天唸叨增兵,無非是為他們自己考慮。
一方面,侵吞配給士兵的物資。
另一方面,也想要白白使喚這些士兵,哪裡是出於鞏固邊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