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可沒看出他哪裡受了約束。”
劉秀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所以,就要不斷的遷怒,深深相信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我之所以失敗、之所以無法得到計劃中的結果,不是我的計劃有問題,不是我太一廂情願想象,都是別人害的。”
“獨斷專行永遠和遷怒的反應聯結在一起。”
“越會遷怒的人便越是自我中心。”
“倒過來,要一直保有這種不聽人言的獨斷,也非不斷遷怒不可。”
“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指的是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有這樣一份最誠實真摯的反省之意,那不是表現於外、對別人認錯,不是迫於形勢或為了挽回面子給自己下臺階而認錯,是自己真切感受到違背了原則,必定如此認錯。”
“如此才能不貳過,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
劉莊看向天幕。
“那他可真是同樣的錯誤重複犯了。”
劉秀也看向天幕。
“因為他心中帶著深層的遷怒轉移習慣,認定別人是錯誤的來源,而以憤怒發洩表現出來。”
“一個經常處於憤怒狀況中的人,往往便是以憤怒為儀式,藉著對別人生氣,撇清自己的責任。”
“都是你們胡亂來,都是你們不聽我的,都是你們沒有注意,都是你們不夠認真……”
“都是你們讓我如此生氣。”
“於是造成這樣錯誤的結果就和我無關了。”
“越是怕責任沾上來,就要表現得越憤怒。”
……
【明朝與清朝談和的路被堵死,皇太極決定發動第六次入塞作戰。】
【但就在皇太極準備再次對明朝動手之際。】
【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夜裡“端坐而崩”。】
【皇太極在位十七年,五十二歲去世,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
……
大清·太宗時期
皇太極的笑意僵在臉上。
“怎會如此!”
講實話,五十二歲的壽數也不算短了。
但他還沒有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
他還沒有問鼎中原!
……
大明·崇禎時期
被議和兩字打懵圈的朱由檢看到皇太極的死訊,感嘆一聲:
“好死!”
然後就是繼續犯愁。
朱由檢看著手裡的“死亡名單”
他如果現在說,朕將對你們百分百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