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仗為何?”
“無非四字,化夷為夏。”
“而自古化夷入夏,方法無非二途。”
“其一,先納土收民,然後繼以教化。”
“此法好處在於迅疾直接,教化得好可在短短數十年內克盡其功。”
“但壞處也很明顯,移風易俗,本非輕易可以辦到,稍有過激,則會激起夷狄反感。”
“而且變革若由華夏強行推動,因對夷狄心意難以把握,故很難拿捏好這其中分寸。”
“一旦產生矛盾,又容易演化成華夷之爭,進而惹出禍端。”
“觀大明對安南便知,果至如此。”
“中國受其拖累不說,若無足夠力量鎮壓,其結果就是是夷狄納而復叛,一番辛苦白費。”
“而第二種辦法則是先以文化之,待其風俗與中華趨同,再或以兵收之,或蠻夷主動要求入夏。”
“此等做法一大好處便是,入夏過程乃潛移默化,不易激起族爭。”
曹操也點頭道:
“先前是不得已而為之,後續的君主只要能以文化之。”
“收復之功依然能得。”
“但觀後世說辭,宣宗之後的歷代皇帝似乎並無此心。”
“交州就這麼丟了……宣宗的眼界確實不夠長遠。”
劉宏摸著下巴思索著。
最後無奈承認道:
“就如當年的楚國越國一般。”
“周天子不取楚、越,而行冊封,是朝廷力有不逮的緣故。”
“數百年後,南北交通暢通,楚、越亦承沐王化日久,風俗與中國無異。”
“秦、漢二朝攜一統之勢收土納民,便水到渠成。”
“若宣宗能效法周天子,先將其冊封,以為外藩。”
“假以時日,依大明海船的堅固,加之當地華夏風氣也已成氣候。”
“屆時朝廷再收土納民,便就輕而易舉!”
“這麼說來,的確有幾分可惜啊。”
……
【對外軍事雖差,但制度建設卻頗為可觀。】
【可以說大明一朝未來就是在明宣宗的制度上加以延續。】
【雖然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