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一名穿著補丁的清瘦少年站在乾草垛上。
周圍站滿了衣不蔽體的百姓。
少年揮舞手裡的破布,上面隱約有幾分碳漬。
“叔伯們!陛下發了詔書!”
“以後!大家就不在是地主家的奴僕了!”
“他們再也不能拿我們當牲口使喚了!”
“我們的地位!是一樣的!”
他們仰著頭,臉上帶著幾分不敢置信看著少年。
“夏家大郎,這是真的嗎?”
“真的……真的不是……”
“大郎,你不是看錯了吧?”
百姓依然帶著幾分不相信。
少年漲紅著臉,大聲道:
“我能看錯,我爹也看不錯啊!”
“諸位叔伯嬸子,你們還不信我爹嗎!”
鄉民帶了幾分不好意思。
“夏教諭都這麼說……那真是……”
“陛下萬歲!”
猛地一聲高喝!
一名皓首老人向南方跪拜。
一頭磕在地上,肩膀抽動不止。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看著天幕若有所思。
這小子怎麼看著這麼眼熟呢?
姓夏,還窮,老爹是教諭……
“夏原吉?!”
……
【朱元璋是貧民出身,他知道最底層的百姓想要什麼】
【元代的農民對地主存在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
【法律規定佃戶對地主行主僕之禮,地主打死佃客,僅科以“杖一百七,徵燒埋銀五十兩”,便能了事。】
【明制父輩曰“尊”,兄輩曰“長”】
【朱元璋的詔令便是將農民與地主的人身關係,由僕主升為少長。】
【而第一條詔令的意思,就是佃戶見了自家的地主,無論年齡大小,要行小弟見兄長的禮節】
【如果雙方是親屬,那麼不論地主與佃戶的身份關係,都要行親屬的禮節】
【這條詔令毫不起眼,卻是難得的尊重。】
【並且,也取消了元律關於地主打死佃客的處罰規定。】
【又規定,地主如果打死了佃農,照樣殺人償命。】
【如果地主想要佃農替自己服勞役,得給佃農勞務費,法定價格是“須出米一石,資其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