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四年,這老哥也是個狼人,讀起書來拼命,還一路做到了學生會主席,每天放學就跑到西湖邊上的一個公園,抱著書大聲朗讀,去教那些自學的人怎麼發音,怎麼說口語,大家共同提高。
一來二去搞出了名氣,人就開始多了起來。
大三開始,馬雲就每天風雨不誤,雷打不動的跑到西湖邊上,去教人讀英語,成了這一群人的老師,還組織這群人到街頭上去跟外國人說話,為那些外國人免費提供翻譯服務。
這個舉動,為馬雲贏來了海量的讚譽。
這裡是杭州,中國最大的女裝產業基地,改革開放的橋頭堡,90年代的杭州外貿興盛到什麼程度?
比連雲港強10倍。
繁忙到什麼程度?
當時的杭州海關有個規定,外貿訂單從申報開始,正規的流程需要三天,但杭州海關規定只能一天時間,就必須把所有的清關檔案全部做完,第二天就必須發貨。
必須按照這個速度,當天的業務,必須要當天處理,要不然你拖一分鐘,拖10分鐘,單子就會積壓成百上千,根本就處理不過來。
廠家這邊在抓緊趕工,清關檔案必須要馬上送到海關,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這時候杭州就出現了一種專業的送單員,騎著摩托車往返兩地,為工廠主遞送檔案,這是中國最早的快遞業。
申通的創始人陳小英,和他丈夫,就是從兩輛腳踏車開始,遞送報關檔案急送業務起家的。
用腳踏車送快遞,能送出一箇中國500強?
這個送單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外貿的鼎盛,導致杭州有著數量龐大的外國群眾,這些人缺少翻譯,杭州也缺乏專業的翻譯人才。
所以馬雲畢業之後,一邊當英語老師,一邊就開始兼職創業,在杭州成立了一個翻譯社,將他以前的學生介紹給外貿公司,幫助他們談單子,就是這麼搞起來的。
這樣的經歷,讓馬雲還有另外一個本事,他對杭州的外貿非常瞭解,別人做外貿,都是一兩件產品在做,做服裝的做服裝,搞電子的搞電子,搞塑膠的搞塑膠,搞玩具的搞玩具,偶爾跨界,做草蓆的不可能去賣鋼材吧?
總之各有各的門路,但也各有各的侷限。
馬雲到好,他是搞翻譯的,幾年的翻譯經歷,他接待過不知多少老闆,促成過不知多少單子,什麼都做過,什麼都搞過,精通上百種商品,關鍵他還能找到貨源,還能找到賣家,很多外貿公司的老總和工廠老闆,遇到問題還經常來請教他。
他對商品的認識是非常全面的。
這才有了後來的阿里巴巴。
推出國際站之後,成了杭州外貿界所有人的爸爸。
高路講得唾沫橫飛,指手畫腳,各種比喻,試圖跟李麒麟和賈景元講清楚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可無奈,兩人始終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