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神聖同盟一方,英土聯軍的情況則是要慘得多。
尤其是奧斯曼帝國的損失已經到了一種十分誇張的地步,重金組建的二十萬新軍損失了四分之一。
地方上的雜牌武裝和臨時招募的動員兵損失更是巨大,根據奧斯曼帝國各地方各部隊的不完全統計傷亡加上失蹤人數可能已經超過了三十萬人。
人數都統計不出來,統計物資損失就更是天方夜譚。
二三十萬的傷亡哪怕是俄國都有些受不了,但落後麻木也有落後麻木的好處,雖然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人心惶惶,但亞洲部分卻依然是平靜如常。
這場慘敗大大加強了奧斯曼帝國高層想要遷都的意願,謝夫凱芙扎太后甚至打算先把穆拉德五世送出伊斯坦布林。
不過英國人肯定是不可能答應的,奧斯曼人必須頂住,否則之前他們的努力就全白忙活了。
這一場慘敗英國方面也不好受,雖然戰場上拉格倫男爵的戰馬由於受驚將其從馬上摔下導致其脊背受傷被認為是此次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此時紅杉軍損失了一萬多人,一百多門大炮卻是真的。
其實還有不少是英國最新研製剛剛投入戰場的型號,這些火炮太笨重英軍逃跑的時候又太匆忙來不及銷燬,再加上降兵和帶路黨導致這些火炮最後全都落入了奧地利帝國手中。
此時英土聯軍已經被趕進了保加利亞南部的群山之中,本來以為神聖同盟軍會乘勝追擊,但根據英軍參謀們多日來的觀察。
現在輪到神聖同盟軍被動了,俄奧兩國的軍隊只能守住一些主要城市,甚至不得不組織民兵在邊境地區巡邏。
毫無疑問神聖同盟的兵力已經捉襟見肘,他們缺乏在軍事上繼續擴大戰果的能力。
基於這個判斷約翰·羅素決定重啟談判,一面讓喬治·維利爾斯帶人再次前往聖彼得堡,另一面讓斯特拉特福子爵穩住奧斯曼帝國。
斯特拉特福子爵算是奧斯曼人的老朋友了,謝夫凱芙扎太后對這個英國人也很熟悉,雙方在一番虛與委蛇之後算是達成了一致意見——和談。
其實謝夫凱芙扎太后此時對英國人已經沒有那麼迷信,如果英國人真能說服神聖同盟坐到談判桌前,那她自然願意。
這樣擔驚受怕的日子謝夫凱芙扎太后可不想過了,不過她也清楚奧斯曼朝堂那些鼠目寸光的大臣們說的並不能全信。
說什麼俄國人只要奪取了伊斯坦布林之後就不會再侵略奧斯曼帝國,謝夫凱芙扎太后可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俄國人的貪婪有目共睹,只要奧斯曼帝國沒被吃幹抹淨俄國人就不可能放棄,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但放棄歐洲的領土確實能減少奧斯曼帝國的國土防禦壓力,而且黑海海峽也可以作為天然屏障用來防禦俄國人。
謝夫凱芙扎太后自己還有點小心思,她希望可以透過英國人來制衡俄國人,畢竟那所謂的黑海海峽對英國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當然謝夫凱芙扎太后也聽到了一些風聲,這一次奧斯曼軍之所以損失慘重完全是拜英軍所賜。
英國人用奧斯曼人當炮灰,在撤退的時候讓奧斯曼人斷後
其實這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英國人確實沒把奧斯曼人當人。至於逃跑的時候,跑的慢的自然就成了前排,訓練有素的紅衫軍把一盤散沙的奧斯曼人丟給奧地利人似乎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