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俄國人的談判水平是真的低。每次一上來就會先暴露自己的底線,這在奧地利帝國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低階失誤。
如果弗蘭茨在,他一定會同意英國人的停戰協定,年頭越長越好,這樣弗蘭茨才有足夠的時間解決內部的問題。
只不過英國人早就發現弗蘭茨不好對付,所以便繞過奧地利帝國直接和俄國對話。
除此之外一方面俄國是戰爭的發起國,以及表面上神聖同盟的老大,另一方面也是為分化瓦解神聖同盟,讓俄、奧、希三國互相猜疑。
這一次尼古拉一世放棄了在聖彼得堡舉行和會,因為之前那場失敗的和會,以及英土同盟的反覆讓他感覺自己被耍了。
這一次他決定就在多布羅加的康斯坦察舉行和會,而且英國人用過的手段俄國也一樣可以用。
尼古拉一世趁著雙方談判的機會緊急向保加利亞增兵,一方面是怕英國人故技重施,另一方面則是想碰碰運氣,萬一英土同盟大意了呢。
除此之外,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力量也確實太過薄弱,更有俄國高官向沙皇彙報了奧地利人的所作所為。
訓練民兵幫助巡邏和保衛地方,這似乎很合理。但是奧地利軍隊的一些行為難免會讓人覺得是在收買人心,或是在和俄國爭奪影響力。
沙皇選定的和會地點各方都不好拒絕,英土是戰敗國,奧地利帝國的影響力已經過大,而希臘則是完全沒有這個實力。
於是乎各方的外交官齊聚康斯坦察,這座黑海沿岸的小城瞬間成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
然而一個一年前還只有五千人口的小城,在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戰火之後又怎麼可能還能入得了各國外交官的法眼呢?
泥濘的道路,骯髒的旅店,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那個被英國轟擊過的殘破棧橋。
再加上這裡曾經作為俄軍傷兵的主要聚集地,那種揮之不去的破敗之氣讓人感到厭惡。
由於基礎設施的簡陋,各國使團成員只能住進臨時騰出的簡陋酒店之中。地方雖然簡陋,但是東西可不廉價。
由於物產貧瘠,再加上戰亂的影響,所有物資只能從海外運來成本相當高,更是有奸商作祟。
此時康斯坦察的物價甚至比聖彼得堡還要高,這讓各國使團普遍感到不滿,尤其是英國使團甚至覺得這就是在敲詐。
但最倒黴的還得屬奧地利帝國的外交大臣皮勒斯多福伯爵,老人家一把年紀又久居內陸,結果到了康斯坦察之後就水土不服,一直上吐下瀉又感染了傷寒,好不容易堅持到和會結束之後便一命嗚呼了。
皮勒斯多福伯爵在日記中寫道。
“我這輩子吃過最大的苦就是參加了聖彼得堡和康斯坦察的和會。”
雖說老人家只是感慨了一下,但是影響卻不小。畢竟通常來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很多人對皮勒斯多福伯爵的自傳沒什麼印象,但卻是對這句話記憶猶新。
因為之後很多年裡皮勒斯多福伯爵的這句話被各方勢力拿來反覆應用,用來攻擊俄國。
雖說其中頗多波折,但是和會本身還是非常成功的。畢竟各國都不想打下去了,而且神聖同盟軍已經佔領了保加利亞。
這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卻不完全是件壞事,畢竟相比保加利亞的平原東魯米利亞的群山要更容易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