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一世出門將會議室的大門狠狠關上,他現在幾乎要氣瘋了,那個英國人私下裡和他談的條件根本不是這樣。
喬治·維利爾斯聲稱願意割讓小保加利亞給俄國,所以尼古拉一世才接受了和談匆匆趕回聖彼得堡,想要主持這場盛會。
然而那次密談只有口頭協議,主要是尼古拉一世覺得神聖同盟已經勝券在握。
本來確實該勝券在握,只不過宣佈和談之後,神聖同盟除了俄國都開始分行禮了,希臘王國內部為了爭權奪利甚至上演了多次武裝火併。
奧地利帝國將土地轉交給俄國人之後也基本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有不少人都原地退役去了多瑙河兩公國支援發展。
只有俄國人還在派兵搶地盤,但為了防禦需要兵力也變得十分分散。俄國人這次得到的土地夾在了奧地利、奧斯曼、希臘三國中間,所以國防壓力巨大。
然而神聖同盟諸國包括俄國人自己都覺得戰爭已經結束,所以並未急著向巴爾幹地區增兵。
反觀奧斯曼由於巨大的國防壓力不得不從安納托利亞調集大量人力、物力來修建防禦工事,為以防萬一還保留了一支強大的機動部隊。
英國人也在幫忙指導防禦工事的建設,同時還派來了大量的軍官來幫忙訓練奧斯曼人。
從英國國內趕來的紅杉軍也沒有立刻撤離,而是選擇在色雷斯地區駐紮下來。
再加上聖彼得堡的路途實在太遠、通訊實在太差,一來一回間英土聯軍和神聖同盟的兵力發生了逆轉,這才是喬治·維利爾斯的底氣。
除此之外沙皇尼古拉一世也確實有些欺人太甚了,真將奧斯曼帝國趕出歐洲,那英國的一切努力不是全白費了?
喬治·維利爾斯態度強硬並不是為了打仗,或者真的想掀桌子,他只是希望俄國能接受英國的條件而已。
當然如果奧地利和希臘能真的接受英國和奧斯曼的條件退出戰爭,那麼作戰計劃就稍稍做一下修改。
其實在理論上講奧地利帝國應該選擇拋棄俄奧同盟袖手旁觀才是最優解,畢竟奧地利帝國已經拿到了想要得到的東西。
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會直接削弱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的兩個競爭對手,喬治·維利爾斯實在想不出奧地利繼續支援俄國人的理由。
至於希臘人,這群忘恩負義的傢伙根本無足輕重,但以奧托一世和弗蘭茨的私人關係大機率會站在奧地利帝國一方。
當場面上只剩下俄、英、土三國之後,俄國人就更容易聽從他的合理建議。
這也將是一個伏筆,未來的俄奧兩國將會很難相互信任,只要透過多瑙河兩公國將奧斯曼和俄國的矛盾變成俄國和奧地利的矛盾事情就會變得很容易。
到那個時候英國就又回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拉一個打一個,在將其逐個擊破之後,便可以穩定自己的世界霸權。
相比英國人,俄國人的準備就倉促得多,他們甚至還沒完成對巴爾幹主要地區的佔領。
前線的部隊也僅有不到二十萬人,並且散落在整個巴爾幹地區。其實這就是弗蘭茨之前提到的問題。
首先,巴爾幹地區的土地承載力極其有限,同一地區根本不可能派駐太多士兵。
其次,巴爾幹地區民風彪悍,法律觀念淡薄,地方勢力盤根錯節,民族、宗教、社會、階級問題錯綜複雜,維穩成本巨大。
維穩通常來說就是兩種手段,一種是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打造一個相對高福利的環境,同時加強法制和教育建設。
另一種則是嚴刑峻法,再加上武力鎮壓。
以俄國的經濟情況,顯然選擇後者更符合俄國國情。
後者雖然廉價,但是卻隱患多多,最大的隱患便是容易反彈。
戰端再起正是導火索,奧斯曼人都奇怪,什麼時候自己多了這麼多忠誠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