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實是奧地利帝國的養豬業和鯉魚養殖業正在迅猛發展,1834年奧地利帝國只有500萬頭豬到1842年弗蘭茨開始涉及養豬業之前生豬總量並未有過太大改變。
然而此時奧地利帝國的生豬總量已經超過了牛,直逼位居榜首的羊。
1849年奧地利帝國生豬總量1500萬頭、牛1100萬頭、羊2900萬頭、馬330萬匹。
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但問題來了。奧地利帝國的豬肉暢銷德意志諸邦,但在奧地利國內廉價的豬肉居然會滯銷。
在奧地利貴族、富人看不起豬肉,平民、窮人覺得自己吃不起豬肉。
所以弗蘭茨養的豬大多隻能自產自銷,不是賣給軍隊,就是皇室莊園內部消化,要不然就是做成罐頭當牛肉賣。
賣不動的豬肉已經困擾了弗蘭茨很長時間,他萬萬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弗蘭茨必須改變這種消費觀念,除了必要的宣傳、廣告以外,在奧地利帝國上行下效才是最有效的途徑。
弗蘭茨只要經常宴請別人吃豬排,很快上流社會就會颳起吃豬肉的風潮,然後富人和低階官吏就會跟風行動,再之後平民才會開始嘗試。
宣傳和廣告也是必要的,畢竟奧地利帝國的猶太人很多,他們經常會將豬肉描繪成不潔的食物,而另一些從事其他肉類供應的人則會出於各種目的詆譭豬肉。
人們一旦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很難改變,不過好在弗蘭茨是皇帝,他也能請來很多在人們心中足夠有地位的人來食用豬肉來改變這種固有印象。
弗蘭茨不需要解釋太多,更不需要什麼科學的論述,他只要吃就行了。
奧地利帝國的鯉魚養殖業擴張速度則是更加誇張,1845年奧地利帝國的鯉魚產量約為1000噸是海魚捕撈量的十八分之一。
而此時奧地利帝國的鯉魚產量為一萬兩千噸,奧地利帝國淡水魚的養殖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海洋捕撈量。
然而整個淡水魚養殖業的利潤卻少得可憐,問題還是出在供需倒掛上,產量雖然大,但是願意花錢購買的人卻很少。
最終為了去庫存只能採取半賣半送的策略,在出售其他商品時贈送淡水魚,或者直接將其賣給教會或者是做慈善活動。
雞、鴨、兔子則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在奧地利帝國哪怕是最窮的家庭也不會吝嗇一隻雞或者一隻鴨。
奧地利帝國的家禽養殖業擴大多少,消費量就增加多少,甚至蛋類還在部分地區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兔子肉的去向則是讓弗蘭茨始料未及的,除了少量餐廳以外,購買兔肉最多的則是奧地利帝國的狩獵協會。
在奧地利人看來只有青蛙和法國人才吃兔子,所以除了少數口味特殊的人以外,很少有奧地利人會去購買兔肉。
但另一方面奧地利人認為讓獵犬吃兔肉會讓獵犬獲得兔子的速度,並且記住兔子的味道,所以上流社會的貴族們都會選擇購買兔肉來飼養獵犬。
雖然有些無語,但有銷路弗蘭茨還是蠻開心的。
當然,為了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弗蘭茨是不能吃兔肉的。豬蹄、豬肚這種在英法看來極為逆天的食物,在奧地利,尤其是德意志人眼中看來卻很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