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茨向全歐洲君主發出了邀請,其次這一次西班牙叛亂的事情鬧得足夠大,至少是刺激了歐洲絕大多數君主的神經。
王室被屠,一年之內換了兩次國王,再加上剛剛過去的1848年,歐洲的君主們都想做點什麼。
並不是沒人願意牽頭,只是小國沒實力,大國又都因為各種原因絆住了手腳。
所以弗蘭茨打算站出來,做這個領頭羊。
事實上尼古拉一世是對出兵西班牙最堅定的支持者,在得知西班牙共和派處死了國王的第一時間他就已經下令讓全國進入戰備狀態。
只不過此時的俄國猶如一個泥足巨人,腳下的叛亂讓它無法移動分毫。
否則尼古拉一世恨不得現在就把哥薩克騎兵打包運到伊比利亞半島,給費蘭特·杜瓦埃來個狠的。
在反對共和制方面,俄國絕對是值得信任的盟友。雖說俄國有主體民族,但實際情況並沒有比奧地利帝國好多少。
由於個人經歷尼古拉一世極端憎恨“民主與共和”,十二月黨人和拿破崙是他一輩子的痛。
俄國雖然無法提供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有俄國這個強大的盟友在,還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影響輿論的導向和小國的態度。
俄國有實力自然可以一毛不拔,普魯士卻沒那個資格。面對奧地利帝國的要求,威廉四世並不敢拒絕。
在經歷了1848和西班牙共和派叛亂之後德意志地區的君主們已經變得極其敏感,普魯士的行動只要稍有遲疑就會被認為是共和派的潛在支持者。
普魯士在私下裡搞的那些小動作弗蘭茨自然清楚,後者必不可能讓前者如願。
其實這一切原本就是弗蘭茨設計好的,目的就是讓普魯士也感受一下二元制的痛苦。
威廉四世要麼選擇出錢,要麼選擇出人。然而無論是哪個選項普魯士都把法國和西班牙共和派得罪慘了,而且對普魯士的國力也是一種消耗。
除此之外按照弗蘭茨的估計,威廉四世一定會選擇讓萊茵地區來承擔戰爭義務。
這種行為看似是一招漂亮的斗轉星移將矛盾和責任轉移到對手身上,但實際上卻是在進一步分裂國家。
萊茵地區本就與普魯士本土有著諸多隔閡,不只是地理位置,宗教、習俗、語言、文化都有差異。
歷史上的那些小國自然無力阻擋普魯士東西兩部的合併,然而此時經過弗蘭茨的同宗合併,補強的漢諾威和黑森已不是普魯士可以隨意揉捏的物件。
工業時代萊茵地區的發展是攔不住的,威廉四世的做法只會讓萊茵地區與普魯士政府更加離心離德。
德意志地區的其他邦國則更加沒有反對的理由,正如前文所提到過的,無論是法國大革命,還是此時的西班牙共和派叛亂都太過血腥、殘忍。
至少在歐洲各國的君主們看來確實如此,再加上神聖同盟自身的影響力,他們肯出錢、出人也就不奇怪了。
義大利地區的各邦國自不必說,他們的受奧地利帝國的影響更深。
唯一有些搖擺不定的便是撒丁王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奧地利帝國搞得亞平寧地區聯防協議就已經讓他很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