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架鍋呢?歐洲人不該吃麵包嗎?
其實那只是工業時代給世人留下的刻板印象而已,十九世紀中期,尤其是落後的西班牙地區,平民最主要的食物依然是各種蔬菜、穀物混雜在一起的粥或者湯。
而且此時弗蘭茨要做的是賑濟,是收買人心,而不是簡單的提供食物。
大鍋熬煮的湯、粥可以用最少的原材料短時間內製作出可供大量民眾食用的食物。
這種大鍋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食材,不受地區、季節的限制,不容易造成浪費。
這裡科普一下,西班牙人是會種植大米的,而且西班牙人也會吃大米。
奧地利帝國的糧食不可能全部靠從本土和殖民地運送,肯定也要購買一部分當地的食材。
而稻米正是當地的食材之一,所以稱其為粥或湯沒有問題。
不過這裡所用的大米並不是後世西班牙國菜“西班牙海鮮飯”所用的昂貴的西班牙艮米。
而是一些混雜的原始品種,這些粗劣的稻米有錢人是不會碰的,只有平民會用來果腹,兩種稻米的價格相差幾十倍,正如當時西班牙的貧富差距。
西班牙海鮮飯嚴格意義上講是一道菜,與法國蝸牛和義大利麵齊名,通常會用蝦仁、蟹黃、黑蜆、蛤、牡蠣、魷魚、魚子醬點綴,再佐以上好的葡萄佳釀。
而平民所食用的糙米卻是一種主食,通常來說口感很差,至少與上流社會的要求不符。
湯、粥由於原材料龐雜,所以可以提供更多種類的營養,這是麵包所無法比擬的。
再來就是製作簡單隻需要廚師經過簡單的處理,以及少量燃料就能架起大鍋,然而麵包則需要烘焙、發酵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式。
如果真靠現場從麵粉開始做起,那想要吃上這頓飯可不容易。
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下的人吃些溫養的稀粥也更容易消化,如果非把海軍艦船上的硬餅乾塞給他們非噎死幾個不可。
海軍的硬餅乾,傳說中海員們可以用一公斤重的硬餅乾砸死老鼠,甚至可以用釘子在中間打孔掛在船艙裡。
最後,說到底弗蘭茨並不是來單純做善事。麵包是可以儲存起來的,而想吃粥必須每天來奧地利人指定的地點領取。
到時候奧地利無論是需要民夫完成工作,還是出於某種需要進行宣傳都要容易得多。
這樣做還能讓西班牙人將此和宗教中的佈施聯絡在一起,並不會單純地將其當成施捨。
別看西班牙已經爛到這個樣子,其實西班牙人依然很驕傲,哪怕是幾十年後西班牙人依然不乏為了尊嚴決死一戰的勇氣。
這樣做是為了照顧西班牙人的尊嚴,同時也是讓奧地利人明確自己是在做什麼。
弗蘭茨在報紙上請再多才華橫溢的寫手,寫出再多感人肺腑的文章,將戰爭美化的再正義、再神聖也不如讓其親身實踐。
奧地利帝國的教會勢大,所以弗蘭茨經常為其增加枷鎖以提高控制力。同時也經常要求勞舍爾大主教純潔教會內部。
奧地利帝國的教士不但要遵守國家的法律,還要遵守教會的法典,以及聖經上可能存在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