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完全是哈梅德·卡拉曼利自找的,弗蘭茨的想法是讓前者搞自由貿易在黎波里老老實實地做一個稅官,但這個傢伙貪心不足,非要學弗蘭茨。
現在的黎波里有取而代之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卡拉曼利家族這塊招牌也不夠硬,對民眾沒有多少吸引力,而且跟蠢貨做盟友實際上是要擔風險的。
對於弗蘭茨來說,運作一個新的的黎波里帕夏並不是什麼難事。由於埃及的出現,再加上俄國的虎視眈眈,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對於北非早就實際放棄了。
就算沒有之前的秘密協議,哪怕是奧地利帝國真的要出兵佔領,奧斯曼帝國也不會阻止,更無力阻止。
所以只要面子上過得去,更換一個的黎波里帕夏並不會引出什麼麻煩。
只是不免會引起其他列強的覬覦,尤其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雖說的黎波里是一塊公認的爛地,但這並不會妨礙他們給奧地利帝國找麻煩。
下一任的黎波里帕夏需要經過仔細篩選才能決定,弗蘭茨需要對其本人和其家族進行全方位的考量。
尤其是忠誠度這方面,弗蘭茨可不想被人誘導而自廢武功。
這一次到維也納參加考試的的黎波里人主要是當年弗蘭茨救下的埃及工匠和平民。
當年他們由於畏懼默罕默德·阿里的殘暴,所以選擇了在的黎波里落地生根。
他們與卡拉曼利家族度過了一段蜜月期,然而隨著卡拉曼利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他們這些外來者終究還是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這些埃及人對奧地利帝國的忠誠度還是很高的,而且他們並沒有太多退路,畢竟默罕默德·阿里的信譽還不如一張廁紙。
關於的黎波里的未來,弗蘭茨還是十分看好的,但現在的的黎波里就是一坨,只有幾個港口勉強能看,但其收益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卡拉曼利家族依然掌握著兩個不能讓外人知道的秘密,其中之一更是涉及到英國地中海艦隊覆滅的真相。
弗蘭茨覺得讓真相和這個古老的家族一起埋葬在地下深處才是最好的選擇,否則一旦暴露,可能面臨的道德壓力將會讓奧地利帝國的名譽受到極大損失。
回到文官考試本身,這一次奧地利帝國對考試的前十名的獎賞可謂是十分誇張,除了貴族身份,金錢等物質獎勵以外所授的官職才是重中之重。
除了第一名的一省之長以外,其他九人也都授予了與市長平級的官職。這在奧地利帝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1848年最危難的時刻讓很多人都想到了法國大革命,很多地方官也受到了波及,有人選擇跟著造反,有人選擇堅守崗位,有人冷眼旁觀,還有很多人選擇了棄官不做外出避難。
戰後弗蘭茨並沒有像歷史上一樣既往不咎,讓他們官復原職。弗蘭茨寧可讓這些位置空著,他也不想留著這些垃圾繼續趴在奧地利帝國的身上吸血。
其實弗蘭茨之所以這麼做,發洩個人情緒並不是目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
奧地利帝國地方政府權力過大,這是很多問題的根源所在。只要有機會,弗蘭茨一定會對地方勢力下手。
表面上為了維持地方政府正常運作,只能將大權收歸中央,而將一部分權力下放到基層。
這一上一下,原本屬於地方大員的權力立刻被削減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