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
英國政府早就獲知了華沙起義的訊息,但首相德比伯爵對此不抱樂觀態度,他並不是很想在此時招惹俄國人,因為此時英國的麻煩已經夠多了。
光是國內的金融危機、工業蕭條、鐵路降溫、不斷蔓延且無法治癒的馬鈴薯晚疫病、愛爾蘭人、***派、工人失業就已經讓他焦頭爛額了。
最近馬鈴薯晚疫病已經蔓延到蘇格蘭地區,這一次地方官和媒體依然還想用對付愛爾蘭人那套說辭,將天災說成是對缺乏道德的懶惰者的懲罰。
但蘇格蘭人可不是愛爾蘭人,前者的反抗精神可比後者強多了,而且蘇格蘭是有武裝力量的。
對於這位手中有刀的兄弟,英國政府自然是願意好好說話的,先是解僱了一些亂說話的官員和記者,然後開始加大對蘇格蘭地區的支援力度。
這一次英國政府沒有搞濟貧院和虛假的以工代賑,而是直接發錢發糧,這才平息了蘇格蘭人的怒火。
但這樣做也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本就債臺高築的英國政府這下更是雪上加霜了。
所以德比伯爵真的不想惹上波蘭這個***煩,如果可以他甚至不想知道這個訊息。
然而英國高層的其他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俄國對奧斯曼帝國,以及中亞地區的鯨吞蠶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大英帝國的利益,所以他們必須做出回應。
此時這次沙皇要求波蘭人改教引起的風波正是絕佳的機會,英國對波蘭的支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經那場偉大的希臘獨立戰爭。
那是英國為數不多以光輝正義的形象登場的戰爭,英國人為了希臘人解放事業犧牲,他們被稱為「Plenes」(菲勒尼人),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意為「希臘之友」。
但實際上當時這一詞彙並不是單指英國人,也包括法國人、德意志人、西班牙人等一切前來援助希臘的人,但架不住英國政府的宣傳攻勢,以及拜倫勳爵的赫赫威名。
雖說英國將支援希臘獨立戰爭描繪成了一場路見不平的正義群毆,但其實背後是無數骯髒的交易,以及無法調和的利益矛盾。
比如英國從未想過摧毀奧斯曼帝國的海上力量,納瓦里諾海戰那場光輝的大勝完全是英軍指揮官愛德華·科德林頓操作失誤的產物。
實際上愛德華·科德林頓接到的任務是在保持地中海海上力量平衡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削弱俄國人。
然而造化弄人,奧斯曼人殘殺使者的行為激怒了聯軍,在俄國人的帶頭下一波莽贏了這場海戰。
愛德華·科德林頓在之後的日子裡備受煎熬,他不得不一再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最終在痛苦中了卻殘生。
其實波蘭人是否獨立、是否改教,英國人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要讓俄國人知道大英帝國的利益不容侵犯。
首相德比伯爵則是覺得自己的同僚們蠢透了,明明家裡已經火燒眉毛了,為什麼還要去管別人家的事兒。
他並不想捲入這場戰爭,作為首相他的權利很大,通常來說也沒人能逼他捲入這場戰爭。
但很不幸,這個時代有一個很特別的男人,那就是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的「懂王陛下」帕麥斯頓。
阿爾伯特親王離開中樞的訊息剛傳到印度,帕麥斯頓便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在海上漂泊了數個月之後,剛一下船就得知了這樣的大事,他又怎麼可能不橫插一腳呢?
帕麥斯頓在得知此事的第一時間便僱傭了一艘貨船,上面裝滿了阿森納兵工廠生產的武器駛向波羅的海,並且與波蘭復國者們取得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