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奧地利帝國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國內政局不穩,國外敵對勢力打壓,戰爭的破壞,經濟的衰落,高層的軟弱,執行者的無能。
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促成了奧匈妥協的局面。這種局面讓奧地利帝國苟延殘喘了幾十年,但也只能苟延殘喘。
倘若施瓦岑貝格親王的政策能得到延續,倘若亞歷山大·巴赫能得到帝國高層的支援,倘若歷史上的弗蘭茨能有足夠的決心,倘若執行者不是又壞又蠢能合理地執行帝國的政策。
倘若奧地利帝國沒有接連在馬真塔戰役和索爾費裡諾戰役中失敗,倘若沒有在普丹戰爭中被普魯士套路,倘若沒有克尼格雷茨戰役的慘敗。
但沒有那麼多如果,更不需要那麼多如果。
弗蘭茨不喜歡賭,無論是在手握優勢,還是在命懸一線的情況下。
由於一些傳統和文化,奧地利人,甚至歐洲人都迷信分權和經濟制裁。
弗蘭茨並不打算把聖斯蒂芬王冠領地拆成四個部分即: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特蘭西瓦尼亞。
或者說弗蘭茨不打算只拆成四個部分,弗蘭茨會將匈牙利(如今的土地)拆成三分,即西匈牙利、中匈牙利、東匈牙利。
弗蘭茨也不準備任命無數個總督讓他們互相牽制,他準備將西匈牙利、中匈牙利、斯洛伐克西南部平原地區,以及散落其中的無數皇室莊園成合一塊新的皇室領地。
沒錯,與其讓匈牙利人分分合合,如雜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如直接壓縮其體量。
按照弗蘭茨的計劃,匈牙利將失去聖斯蒂芬王冠領地91%的領土。同時皇室領地的面積將成倍增加,此消彼長之下就能有效防止匈牙利人再起。
至於匈牙利議會,存在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議會是否聽從弗蘭茨的命令,是否會有走獨的能力。
首先,匈牙利議會的權力必須受到限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一切權力必須收歸政府。
但是議會也不是一個養閒人的地方,監督和檢舉的權力還是要有,剩下就是批准透過的權力。
比如說弗蘭茨要想要西匈牙利和中匈牙利變成皇室領地,那麼一定是匈牙利議會批准透過的,絕對不是弗蘭茨強徵。
匈牙利議會的成員必須經過嚴格篩選,絕對不能讓不法分子混入其中。
經過這麼一番改造之後,奧地利帝國政府和皇室就沒有必要畏懼議會了。
至於全面的經濟制裁大可不必,一是沒必要,二是以此時奧地利帝國官僚系統的作風和效率大概無法落實,反倒是會搞得怨聲載道,同時又培養了新一代的特權階級。
限制進出口這樣的玩法也不適合用在匈牙利這樣的地方,匈牙利大平原那可是奧地利帝國的糧倉,哪有自己餓自己的道理?
弗蘭茨不光不會限制進出口,還會和皇室領地一樣大搞機械化大農場。
至於限制工業發展同樣大可不必,只要奧地利帝國廉價的工業品能暢通無阻地進入匈牙利市場,那麼匈牙利根本就不可能搞工業。
與其限制工業搞得怨聲載道,不如修路、通船,這樣不但能讓匈牙利的工業煙消雲散,更是可以收穫民心,控制上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