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阿爾巴尼亞人,還是奧斯曼人,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結束得如此倉促。
主力會戰變成了單方面的吊打,事實上他們忽略了一些問題,阿爾巴尼亞的山民們並不擅長會戰,他們擅長的是遊擊,最後葬送他們的並非是一場會戰,而是一場伏擊。
裝備落後、訓練不足、戰術陳舊、組織鬆散、情報錯誤、補給幾乎沒有、心態急躁
開戰前阿爾巴尼亞的山民們幾乎集齊了所有不利於他們的因素,相反奧地利軍則是以逸待勞,最終以碾壓之勢取勝也並不奇怪。
不過此時奧斯曼帝國的使者並沒有慌張,相反他更加興奮了,因為這樣的慘敗一定會激起山民的血性,然後開始不死不休地復仇。
事實也和奧斯曼帝國的使者想得差不多,山民的勇氣還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並沒有被慘敗所嚇倒,反而準備向奧地利帝國復仇。
不過這一次他們並沒有組建聯軍,而是部族間各自為戰。雖然規模變小了,但是組織效率卻有了極大的提升。
他們開始破壞道路、橋樑,焚燬村莊,將老弱婦孺藏到山上,然後在道路兩側設立伏擊點準備全力抵抗奧地利軍的進攻。
只不過奧地利軍並沒有繼續進攻,反而退到了邊界地帶。
奧地利帝國的行為顯得極為不合情理,因為在奧斯曼人和阿爾巴尼亞南方諸部的人眼中奧地利人應該很急,後者應該想要迅速透過南方群山攻打奧斯曼帝國腹地。
所以他們一開始就錯了,弗蘭茨壓根就沒想過從阿爾巴尼亞出兵。
從阿爾巴尼亞出兵即便南部群山中的那些部族都支援奧地利帝國,奧地利的軍隊也沒法保證自己的補給線。
綿延的山路沒有鐵路,只能靠騾馬和人力運輸。
如果弗蘭茨派出一支十萬人的軍隊,那麼為了維持這條在群山之中的補給線就至少需要一支三十萬人的補給隊伍。
三十萬人聽起來很多,但是真撒進群山之中也算不得什麼。
奧地利帝國此時在阿爾巴尼亞地區的總人口也不過十幾萬人。
真要向阿爾巴尼亞派遣四五十萬人和與之配套物資,那恐怕會變成一筆嚴重虧本的買賣,對於整個奧地利帝國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再退一萬步說,讓物資匱乏且身懷利器的山民們整天看著一群群肥羊在自己家門前路過,很難說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
弗蘭茨並不是戰爭狂人,他只是跳過了那些無用的拉扯階段直接開啟了最後一步而已。
弗蘭茨陳兵阿爾巴尼亞不過是給希臘人站腳助威,並且在關鍵時刻幫上一把。
雖說希臘人從上到下眾志成城,但奧斯曼人對付不了奧地利,對付不了俄國,對付不了埃及,難道還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希臘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反而是阿爾巴尼亞人先坐不住了,因為預想中的大軍來襲並未發生,但奧地利帝國精銳對敵對部族的定點打擊卻從未停止過。
山中的塢堡一直是山民心中的聖地,這些建在險要地帶用巨石壘成的中世紀堡壘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都不曾隕落過,它們是山民不可被征服的象徵。
山路狹窄、崎嶇,重型火炮根本運不上來,輕型火炮又難以造成足夠的殺傷,塢堡又每每建在險要位置,所以山民們只要逃進塢堡就不再懼怕任何強敵。
然而時代變了,山民心中的聖地在火箭面前不堪一擊,千年來無往不利的拐角伏殺戰術在手榴彈面前和自尋死路沒有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