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和丹麥的戰爭已經打了半年多,不過雙方並沒有付出多少傷亡。
但此時雙方都不願意再繼續打下去了,因為比起戰爭的直接損失,間接的經濟損失是雙方都無法承受的。
普魯士調集了近十萬部隊,最多時接近二十萬,丹麥一方也有近八萬人,其中包括數千瑞典和英國志願軍。
除此之外丹麥人還動員了三十萬民夫來維持前線部隊的後勤補給,普魯士一方雖然有些鐵路和運河的優勢,但也需要五萬民夫和一萬兩千匹騾馬,以及三千輛大車。
其實為了應對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再次迴歸普魯士的財政大臣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議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國修建一條運送物資的鐵路。
這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眼中是降低戰爭損耗的最佳方法,這一點得到了很多普魯士高官的認同。
因為這樣不只可以降低物資的運輸成本,更是可以快速機動兵力,以及降低佔領成本。
普魯士軍方甚至打算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修建一個鐵路網,再建立幾處軍事要塞來鞏固防禦和訓練新兵。
不過威廉四世是萬萬不敢這樣做的,他出兵丹麥完全是被國民議會逼的,而且沒人承諾會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土地交給普魯士。
所以威廉四世寧願選擇用人扛馬拉,也不想替別國修一條鐵路。
丹麥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差,國內的鐵路全長只有三十多公里。只有普魯士的七十分之一,奧地利帝國的三百分之一。
不過好在丹麥人有英國海軍幫忙,可以透過海上運輸減輕一部分壓力。然而丹麥在艾達河北岸的防禦年久失修根本就擋不住普魯士的炮火,所以不得不徵集民夫搶修。
比起年久失修的要塞,對於丹麥人來說更要命的是搖搖欲墜的河堤。南岸靠近德意志地區所以比較富庶,河堤修建得高大堅固。
北岸經常洪水氾濫,所以居民越發減少,河堤自然也是年久失修。所以丹麥人不光要修要塞,還要修河堤,總之是勞民傷財。
戰爭持續了半年,普魯士損失了五千人,丹麥損失了近一萬人。這倒不是普魯士軍隊作戰有多勇猛,雙方實際上死在戰場的人數加在一起不超過三千。
剩下絕大多數人都是死於各種疾病和意外,霍亂、痢疾、傷寒、以及各種說不清的傳播性疾病在軍中肆虐。
事實上以這個時代的醫療水平十幾萬人在夏季聚集在城市以外的地區就不可能不出點問題。
除此之外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民間仇殺死傷的人數更多,但是不好統計所以並未計入其中。
對於丹麥來說更要命的是與普魯士開戰之後,丹麥便單方面地退出了德意志關稅同盟。
其結果便是國內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本國商人和英國、瑞典商人聯合在一起,不但吃掉了這些年來丹麥的經濟成果,還把丹麥賣殖民地的錢也一併吞了,甚至還讓政府背上了債務。
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七世並不是一個聰明人,但他也知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此時弗雷德裡克七世的出現,讓參加的會議的君主們都有些驚訝。
畢竟之前國民議會可是以德意志帝國的名義討伐丹麥,而丹麥王國則主動退出了德意志關稅同盟以示抗議,之後更是向英、法求援,雙方應該算是撕破臉皮了。
不過很快便有人想通了其中關節,國民議會又什麼時候能代表德意志了?不過是一群亂臣賊子罷了.
弗雷德裡克七世和威廉四世兩個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然而兩位國王都自恃身份也都忌憚弗蘭茨這個主人,所以只是對視一眼便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