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殖民地的總督大多也對這個所謂的臨時政府不屑一顧,阿爾及利亞總督更是直接舉起了反旗。
這次叛亂是歷史上不存在的,因為以阿爾及利亞的情況沒有本土的援助,半年都撐不住。
歷史上奧馬爾公爵(路易·菲利普第四子)是阿爾及利亞總督,他手下有一支不到十萬人的部隊。
但這位奧爾良王朝最後的希望一槍未發就將自己的部隊留給了法蘭西的袁世凱——歐仁·卡芬雅克。
然而此時歷史卻悄然發生了變化,路易·菲利普雖然從法國國王變成了阿爾薩斯洛林公爵,但法蘭西臨時政府不得人心,奧馬爾公爵的反叛得到大量軍官和貴族的支援。
尤其是那些遭到排擠被貶謫到阿爾及利亞的軍官、政客、貴族,他們一致要求打回法國本土去。
英國人也趁機向這群“法蘭西的叛徒”丟擲了橄欖枝,不過隨著英國地中海艦隊的全軍覆沒反攻法國的計劃就變得遙遙無期了。
雖說沒能反攻法國本土,但是這次英國人給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糧食和補給,這是此時阿爾及利亞最缺少的東西。
這些物資雖然不多,但是足夠穩定叛軍的軍心。
而歐仁·卡芬雅克實際上在當時的軍中資歷尚淺,並且平時經常打罵士卒,他自然無法像歷史上一樣收復阿爾及利亞成為共和派大佬.
(這裡實際上發生一件非常大的分歧,以後會慢慢提到。)
所以此時法蘭西臨時政府面對的局面要比歷史上差得多,但是由於某種原因法國臨時政府又走上了那條增加農業稅的老路,然而這對於瀕臨崩潰的法國經濟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在農業危機時增加農業稅,那麼結果毫無疑問會繼續加重危機。
走投無路的法國人就將希望寄託在了掠奪比利時——這個歐洲大陸上的法國殖民地。
曾經的比利時確實富得流油,然而在盧森堡危機之後這個曾經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已經沒落。
哪怕沒有盧森堡危機,以比利時的體量也沒法解決法國眼前的危機。
但法國臨時政府還是這麼做了,並不是因為他們蠢,而是他們只能這樣做。
只有這樣才能滿足那些他們身後的利益集團,他們才能有選票繼續執政。
然而其結果就是在外人看來就是昏招迭出,但做決定的確實是當時法國最頂尖的一批人才。
在宣戰問題上,面對強大的奧地利帝國,法國人可能還有些猶豫,但是面對比利時人他們都顯得信心十足。
法國臨時政府幾乎以全票透過了對比利時宣戰,併吞並比利時的提案。
不過在法國人還作出決定之前,德意志邦聯法蘭克福議會就收到了布魯塞爾起義的訊息。
雖說整個德意志邦聯都處於民族狂熱的狀態下,但是法蘭克福議會,尤其是制憲議會這幫人其實並不想在此時過多地參與歐洲事務。
而且比利時的那群法語居民,怎麼看都不像是德意志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