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會隨著豪農和豪商的強大,與幕府的衰落會不斷重複進行,直到雙方地位發生改變。
不過當時日本的資本主義萌芽還很弱小,更是沒有商人自治的傳統和足夠的社會地位支援他們革命,所以才顯得異常另類。
阿部正弘的前任水野忠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一方面高舉反貪大旗,另一方面自己私下裡瘋狂收受賄賂。
但是那場在亞洲發生的戰爭給幕府的震撼實在太過強烈,就連其內部高階官員也無法接受這一事實。
強烈的危機感讓一名叫鹽谷宕陰的幕府高階官僚,不顧自己的性命將大量關於那場戰爭的資料公之於眾。
在當時的日本唐風說書(大清)和蘭風說書(荷蘭)都屬於絕密,只有少部分幕府高階官僚才有知情權。
鹽谷宕陰的行為立刻在日本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尤其是對武士階層來說簡直就像是天崩地裂一般。
因為他們的信仰崩塌,然後就是大和民族的傳統藝能——刨腹自盡。
“嗚呼,巨炮震天堅城摧,夷船進港漢軍走。哀哉!講和金百萬,往買夷酋一朝咲!”
這是一首生活在天保年間的詩人所做的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場戰爭給日本人帶來的震撼。
於是乎幕府在水野忠邦的主持下開始了一場改革,當時日本面對的兩個最大的問題是糧食產量不足和統治階級沒錢。
此時的日本天災不斷,就連最富庶的大阪地區都出現了饑荒,更不要說其他土地貧瘠的地區了。
種田不出糧食,人總不能呆在原地餓死。於是乎大量的水吞、小前(日本窮苦農民最下層),開始逃往城市以求一線生機。
這在某種意義上講給日本的工商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但是農民跑得多了,糧食產量自然更低,糧價繼續上漲,更多人破產。
水野忠邦為了打破這種迴圈,頒佈了《人返令》就讓那些農民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這種做法不只得罪了農民,也得罪了商人。
前者認為自己在城市裡能賺錢,在農村只能等死,憑什麼繼續當牛做馬?
後者覺得好不容易弄來這麼多廉價勞動力,走私貿易總算有些起色,現在沒了他們,自己還拿什麼跟外國競爭?
然後水野忠邦就將商人視為自己改革最大的敵人,他知道造成饑荒的原因不只是天災,更是商人囤積居奇所致,所以又頒佈了《限價令》想要打破這種局面。
但是商人們聯合起來不賣糧食,幕府又沒有足夠的糧食救濟災民。這種情況富商能忍,但是災民卻受不了。
於是乎《限價令》宣告失敗.
水野忠邦想要改善海防,修建新式戰船,但是問題又來了,沒錢。以上的計劃只能成為空談,
最後他退而求其次,頒佈了《燃料淡水供給令》,這條法令的實際內容和慈禧的套路差不多,就是外國船隻只要有燃料、食物、淡水等需求,當地政府就要立刻滿足,勿使友邦怨恨。
後來明治維新志士坂本龍馬怒稱其為“慰安令”。
水野忠邦的一通改革終於引發了刺殺事件,他的改革也宣告失敗。
其實此時的日本,有點像是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1819年到1845年日本的貨幣貶值了21次,這為幕府緩解了經濟壓力,但是卻將其轉嫁到武士階層之上。
物價飛漲加上沒有戰爭武士的薪俸數年未漲,導致其生活極其困難。其中很多人都需要舉債度日,甚至改為手工生產者。
當時富有商人的女兒是眾多武士追求的物件,同樣武家的女兒也願意嫁給那些她們過去根本瞧不起的商人做妻,甚至是做妾。
社會地位同樣對調
總之水野忠邦的改革不會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天保改革的失敗給本就日薄西山的幕府又來了重重一擊。
而此時的阿部正弘與他這位前輩正面臨著相同的困境,而且比起水野忠邦,他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從1778年第一艘俄國船出現在日本最北端的下蝦夷島(北海道)開始,俄國人就不斷試圖與日本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