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在這個地球上幾乎可以算得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混合氫氣便能搞出氮肥,到時候奧地利帝國就能養活比現在多得多的人口。
至於納特勒爾醫生既然有工程機械方面的天賦,弗蘭茨便建議前者改行做一名工程師,對方自然是欣然接受了,於是乎奧地利的工程機械領域便又多了一位大佬。
弗蘭茨也不想限制對方的研究方向,想要繼續完善壓縮機也可以,如果不想那便公開研究成果交給其他人繼續研究。
皈依教會的巴貝奇先生同樣遇到了瓶頸,那就是蒸汽機運轉速度,上限太低,即便是有完美的設計也無法達到真正的完美。
於是乎這位計算機的先驅開始研究弗蘭茨大公提出了新動力——電力。巴貝奇蒐集了大量關於電力學的研究資料,然後便開始了在全新領域的另一次狂飆突進。
巴貝奇直接跳過來前面所有步驟準備開發交流電發電機,當然這只是弗蘭茨自己的感覺,畢竟他本人對於電學的理解非常有限,否則自己就親自下場去搓發電機了。
弗蘭茨嘗試過讓其他電學專家來解讀巴貝奇的思路,結果是其他人都覺得他瘋了。
另一方的阿達(巴貝奇助手,拜倫勳爵之女。)還在完善之前那臺三位一體分析機。
這臺分析機已經能實現很多跨越式的計算,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過於巨大且執行速度緩慢,還有一定機率發生自爆。
在巴貝奇去研究發電機之後,小巴貝奇接過前者的衣缽繼續主持“三位一體”分析機的研究。
不過後者相對前者來說更喜歡小而精緻的東西,他覺得只要能解決加減乘除的問題就足夠了,畢竟過於複雜的問題,還不如讓那些數學家和計算員去做。
實際上在弗蘭茨開發出計算員這個職業之後,大量的實驗室和機構開始僱傭計算員,一時間讓這個職業供不應求。
其實最諷刺的是巴貝奇的分析機在進行復雜運算時始終無法打敗那些頂尖數學家。
此外鍊鋼技術的發展倒是一帆風順,奧地利帝國此時使用的鹼性轉爐鍊鋼法,可以很好地迴避奧地利帝國鐵礦石含磷量較高的問題。
至於頂底復吹法其實也是奧地利人發明,所以弗蘭茨現在用起來也不算是剽竊。
普拉特內和巴切爾對於氣體液化試驗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過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氮氣,而是氧氣,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實現弗蘭茨所說的那種純氧吹氣法。
其實此時採用的頂底復吹法雖然先進,但是空氣中含有79%是無用的雜質,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如果能將其換成純氧,那麼無論是產量、品質、還是速度都能得到提升。
實際上他們的預估是正確的頂底復吹氧氣轉爐法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是最先進的鍊鋼方法之一,而且沒有電弧爐鍊鋼法那麼多限制。
這種方法一旦實現其鋼材品質將完全吊打這個時代,速度更是平爐法的十倍不止。
參觀新發明,討論新技術應該就是此時弗蘭茨最大的消遣。
有人開發出了提煉水銀的新技術,這玩意對奧地利帝國本身沒有什麼用,但好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就有中歐地區最大的水銀礦。
弗蘭茨可以將這項技術賣給托斯卡納的大公利奧波德二世,後者欣然接受了這筆交易,畢竟大家同屬一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