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風來,萬里風去。
冬日已經一年的尾巴,天京城裡的雪不再飄落,此刻若是再往年,定是城內城外熱鬧非凡,大街小巷裡盡是繁榮景色。
可這一年,莫說是熱鬧,那街道上就連一個人影也看不見,天京城的城牆內外,每隔一米都要站上一位挎著無鞘大刀的將士,城中的人出不去只能躲在屋子裡關閉門窗,城外的人進不來若是敢私自靠近,便是城頭上百箭其下,有死無生。
這自然是為了防止朝中的百姓進城鬧事。
不僅僅是天京城,朝內各州都是如此,州外邊境上到處都是將士受住,經過幾日的鎮壓,那些不怕死的百姓都死了,怕死的百姓都只能回去待著。
這日的大聖天朝,可謂是一片死寂,百姓不敢出門,因為一旦出們就會被認為是要起義而被捉拿,畢竟除了邊境上,城中街道也是軍隊不停再巡邏。
太子殿下已經是沒有什麼辦法後才用此等**住,不過他也沒有刻意去想其他辦法,對於他來說,既然只有如此,那就不再管什麼世間百姓了。
之前還要費盡心思討好百姓是因為需要大量徵兵和獲得百姓的資源,但現在距離戰爭開始已經過去一個月了,軍隊所需要的一切都充足,所以百姓如何整個朝廷也不會去管,準確來說是整個第氏不去管了。
聖旨以下,該殺怪抓的,一律不留任何情面,對於第氏而眼,反正再過不了多久整個大陸都會變成奴隸社會,只有第氏,才是主宰,其餘一切,要麼從,要麼死。
太子殿下之前向百姓說的好話自然全都是假的,第氏想要的統治整個大陸就要來臨,且先趁元帝恢復的期間,將那些屆時會選擇叛亂的百姓統統殺死,倒也是件減少麻煩的事。
天朝各州內,幾乎所有的百姓再也沒有向以前那樣對朝廷充滿著敬畏之心了,而是憎恨。
那些太子殿下下達的聖旨,在許多明白人看來,便是假的了。
這一刻他們才陸陸續續想到,原來天朝想要統治整個大陸並不是為了天下永遠太平,而是為了他第氏能夠永遠的統治下去,當天下唯一的君主。
什麼黎明百姓,芸芸眾生,不過是他的墊腳石,或者是他完成野心唯一的工具。
一旦大陸被他朝廷統治,天下再沒有能與朝廷抗衡的勢力,便是天下一切都只能聽他的,到那時,朝廷就算讓天下人做他的奴隸,所有人都只能下跪從之,因為有聖天帝和元帝兩位神在,這世間就不能被改變。
朝中被朝廷鎮壓的所有人都自己的屋子裡面,緊關窗門,不讓外面一絲一毫的風聲鑽進來,孩子躲在床下不敢出,大人用家中重物拿去堵上大門,生怕外面的軍隊衝進來一刀把自己殺了。
百姓充滿絕望,他們將會何去何從,他們不知道。
然而在這個時候,他們之中有的人不經想起了幾年前朝廷通緝的叛亂者陳長簫,當他們仔細想起他時,發現此人雖被天朝稱為叛亂者,但他似乎從來都沒有做過什麼危害天下,危害天朝和平的事情。
要說有的話,便只是當年天夜府還在的時候,他幫天夜府殺了幾個人,但在州的人眼中,他殺的可都是罪孽深重的貪官或者紈絝子弟。
要說能作為天朝叛亂者的原因,無疑就只有他跟冥族人能扯上一點關係,可就算是這樣,就算他就是一個冥族人,也不可能驚得整個朝廷下司令捉拿,甚至連聖天帝最後都親自上崑崙山想要殺死他。
這是為何?
因為陳長簫擁有強大的實力,足以危害到現朝廷開啟大戰的實力!
這一刻,百姓終於想到了,他們要捉拿陳長簫,就是怕他成長起來,陳長簫不顧一切的逃跑,就是因為知道了天朝將要開啟絕世一戰,他跟冥族有關係,所以他想活下去,活下去為屆時突入其來的戰爭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百姓想到這些,
又想到了並沒有死的陳長簫被鬼王帶回了冥族,最後幹了什麼,百姓不知道。
可前去東海地域的武滅天大敗歸來,又是誰幹的?莫不是東海地域那邊有能打敗元帝的神?
想來想去,眾人還想到了一年前東部州區東海邊境上,曾有兩位超級強者向一位漁夫要了幾條船沒給錢,這件事被傳了出去,於是又無數人對那兩個人進行猜測,直到那名漁夫也看見了貼得西部州區到處都是的通緝犯畫像後,才回想起那之前的紅髮人,竟然就是陳長簫!
也便是說,陳長簫去了東海地域,他不僅僅跟冥族獸族有關係,還和東海地域又關係!
經過一點點的推倒,在許多人心中,毫無疑問都確定了一個答案,元帝大敗而來,就是那絕世天才陳長簫所造成的!
沒錯,所有事情若是都是真的的話,那陳長簫才不是什麼天朝叛亂者,而是要與天朝如今的作為做鬥爭的人!
他想要打敗元帝,打敗聖天帝,讓元靈大陸不讓朝聽一人統治,讓冥族和獸族還有東海地域能夠存活下去,讓所有人城市和百姓不被天朝軍隊無情踐踏,他想要守護,他想要成為那個天朝一同大陸野心的最大變數!
話句話說,他便是要拯救大陸不落於朝廷一隻手中,他是救世主!
……
“救世主。”
此時此刻作為十大家族的柳家柳葉府中,這裡是六家嫡系子孫六公子柳江所住的府子。
柳葉府中央柳葉湖,湖的面積不大不小,湖中水並非清澈見底,而是綠得純淨無暇,像是一湖融化的玉水。
柳葉湖邊上盡是一排又一排的千葉柳樹,在柳葉湖東邊的一座亭子裡,一位約莫三十出頭歲的男人手裡拿著摺扇,腰間挎著名為柳葉的精緻帶鞘長劍,青絲束髮,青白長衣,僅從背影看,便看不出他有三十歲,而是一位剛滿二十的偏偏公子哥,從正面看見他的容顏時,更是覺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