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聊了一會後,討論了一下拍攝問題後,便回去了。
………
第二天的拍攝,仍然和昨天一樣,精細得不容許出現什麼差錯,期間陳永仁也上了幾次機械臂進行拍攝。
在機械臂上,很多東西都麼有那麼簡單,更何況還是雙手雙腳一起動,陳永仁也感到背部越來越疼,不過他還是能忍著的,畢竟他也進行過訓練,習慣了其實也就沒有那麼恐怖,不過他倒是挺佩服李冰冰的了。
然後,根據安排好的動作,李冰冰也升了上來,兩人先是排練了一下,然後才正式開拍。
在這樣精細的拍攝下,看似進展會很慢,但只要過了前期的磨合期,後面就會非常快了。
到了四號,一個巨大的裝置安裝好了。
這是一個長方體,高達六米左右,在這個巨大的裝置裡面,四壁全部由LED螢幕構成,播放著模擬周圍環境的影片或者圖片,用機械臂控制的鏡頭就在這個空間裡靈活的旋轉著。
這樣一來,視覺特效團隊在LED螢幕上打出虛擬場景的圖案,匹配演員的主觀視覺,這樣LED螢幕上顯示的畫面就會照亮演員,讓演員置身其中,這就像是太空圍著演員在轉一樣。
這個大型的燈箱裝置也解決了兩大難題。
第一難題就是布光問題,《地心引力》大量的特效製作帶來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實拍畫面與大量的cg環境合成的天衣無縫。
畢竟,在實景拍攝情況下,演員的打光通常都跟cg環境不同,但燈光不對的話,合成後的效果看上去便會不自然,這要求必須尋找到匹配實拍光照和cg環境光照的辦法。
之前用的機械臂打光的方法,長久拍攝的話,根本不夠用,很難模擬出太空的光線。
現在,有了這個LED大燈箱,演員在裡面就會由透過特效團隊控制的LED螢幕來徹底的解決了打光問題。
例如,要拍攝一個宇航員在太空中旋轉的鏡頭,在綠幕條件下,布燈就會非常的麻煩,但在燈箱中,只需要調整LED螢幕上的內容即可。
畢竟這個大燈箱也不是開玩笑的,製作成本都高達近一千萬美元了。
解決的第二的難題就在於,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演員的表演問題。
不可否認,李冰冰確實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在這個裝置還沒弄好前的拍攝就已經看出來了,而《地心引力》的女主角也必須是要演技特別好吃女演員。
但好的演員,也需要好的對手和好的環境,幫助自己入戲。
例如拍一部古裝劇,現代人怎麼演總會存在一些問題,而藉助道具和場景佈置,大家看到所有人都是身穿盔甲,束著頭髮的,那自己也會被帶去這個環境之中。
而《地心引力》是一部太空題材電影,所以太空景象全部都需要我後期進行製作的,所以演員拍攝的時候,看到的只有攝像機這些東西,只能靠想像來讓自己入戲。
而有了這個裝置之後,可以依靠LED燈箱裡的一些燈光的控制,來讓演員調整心態,更好的融入到這個環境中去,入戲也會快很多。
陳永仁也想看看這個LED呈現出來的效果,所以馬上就開始進行檢驗。
畢竟也沒有人試過,所以為了避免危險,派了一個代替的工作人員進行試用一下,倒不是工作人員就無所謂了,而且劇組成員誰重要的問題,顯然要是演員出了問題整個劇組都會受到影響,而耽誤了電影的拍攝。
陳永仁在監視器前,看著螢幕,模擬了幾種燈光,螢幕上看感覺非常好,讓那個工作人員出來後,陳永仁便再次觀看回放,這效果確實是不錯。
王大力和特效團隊的成員也是很激動,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布光問題,現在這件事情做成了,現場所有人都很高興,在他們看來,這個創意真是非常贊。
不過,在高興的同時,特效團隊的負責人黃子華說道:“布光的問題解決了,不過摳圖倒是麻煩了很多。”
摳圖原理就是利用兩個地方的色差來進行,這也是為什麼拍電影需要綠幕的原理,綠幕是純色的,後期製作相對而言比較容易一些,很多時候只要擦除了鋼絲就成。
但現在,他們要摳出的是更加複雜的影象燈箱。
畢竟燈箱只是用來布光的,而不是用來模擬太空場景的,要是號稱投資幾億美元的電影,用LED螢幕來模擬太空的話,估計也會載入影史,不過是被嘲笑的影史。
所以,在後期製作之中,燈箱的畫面是要被擦除的,所以摳圖的難度就要提升很多,不過這些都是特效人員的事情。
特效是一種費時費力的工作,每一幀畫面的背後都需要特效人員耗盡心血的努力製作。
所以這部電影的後期製作成本才會這麼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