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月票的投一下月票唄,五一期間雙倍月票,錯過好難受。沒有的投一下推薦票唄,謝謝支援。
————————
看到老教授那尷尬又難看的表情,不少的觀眾感覺極度舒適。
能夠簡而言之的東西,非要搞的那麼複雜。
“非常犀利的回擊,看到教授吃癟尷尬的樣子,我就非常開心。”
“把一本書,一本正經的說的如此複雜,也是沒誰了,一個字,牛!”
“和我們老師一樣一樣的,就是讓我們去背,不背考試必掛。”
電影繼續播放,陳永仁就如同之前那節課一樣,依舊我行我素,換來的是被無數次的趕出課堂。
“臥槽,到底你是老師,還是我是老師?書上怎麼寫就怎麼讀唄,用你來教我怎麼講?”這是無數任課老師的心聲。
看著陳永仁一次又一次的被趕出來,觀眾們也是笑個不停。
也不禁感慨,陳永仁是真夠執著的。
隨後,劇情繼續發展,播到了因飛行器問題而自殺的那位同學。
觀眾們都沒有預料到,本來挺歡樂的,很勵志的劇情,卻觸不及防的出現死亡。
看著陳永仁幫著人家改進飛行器,準備給那位同學一個驚喜,大家都覺得真夠勵志的,結果得到的卻是驚嚇。
當上吊的畫面出現在螢幕上時,歡樂的音樂戛然而止,臺下的觀眾臉上的笑容也瞬間消失。
自殺?有沒有搞錯?
隨後,劇情推進,鏡頭轉到陵墓前。
陳永仁對著院長說道:“驗屍報告說是因為氣管壓力過大,導致窒息。所有人都認為是頸部壓力殺死了他。但是過去四年的精神壓力呢?”
陳永仁指了指自己的腦袋,說道:“工程師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製造出一種可以測量精神壓力的機器,如果製造出來了,那麼所有人就知道,這不是自殺,是‘謀殺’!”
鏡頭定格在院長的黑臉之中。
螢幕前,觀眾們的表情也非常的難過。
現實中,學生因為壓力過大而自殺的事情,並不少見,有時候一個月就發生好幾起自殺事件。
當死因調查結果公佈後,幾乎都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有人聽起來覺得這是十分荒唐的事情,但當事情發生在眼前時,才後悔莫及。
或許可以說這些自殺的學生心理素質不好,但是難道心理素質好就不會發生自殺情況?從側面來看,學習壓力是不是真的過大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如同電影中,院長對陳永仁罵道:“你竟敢因為他自殺而譴責我?如果一個學生不能應對壓力,有點壓力就去自殺,那人類早就滅絕了,難道這是我們的錯?是我們造成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種壓力,難不成因為壓力就要退縮?就要自殺?就要譴責他人?”
陳永仁苦笑道:“我並沒有譴責您,我只是譴責制度。您看看這些資料…”說著,便把這些年華夏一些學生自殺的安利拿了出來。
院長冷聲道:“我不能代表制度發言,但華夏大學是最好的大學!”
“但,這有什麼用呢?不還是有學生自殺?”陳永仁說道:“現在很少有人去討論思想或者發明,大家關注的只是成績,或者畢業後的工作,討論將來要去哪裡發展,他們只教怎麼去考試,怎麼拿高分,卻不教怎麼創新,怎麼製造,怎麼排解壓力。”
聞言,院長怒吼道:“那你現在來教教我,到底要怎麼教書!”說著,他便氣沖沖的拉著陳永仁去教室裡。
觀眾們也被院長的氣勢給嚇一跳,不過大家回味陳永仁說的話,卻又陷入了沉默。
這不是大學生普遍的想法嗎?讀大學不就是這樣嘛!有幾個是衝著知識去的?還不是上個好大學,學歷好看點,能找一個好工作。
有多少人是為了搞學術研究,搞發明?上大學,或許可以看成是一種光明正大又高大上的獲利途徑。
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沒有對錯,只是能否找到一種中庸之道,凡事不過度。
電影中的陳永仁就是純粹的為了學知識而去,他就是純粹熱愛這個專業而已,所以才會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而院長也是為了學生著想,為了學生將來畢業能找到一個好工作,為了學生將來能更好的發展著想。
在陳永仁眼裡的‘死板’教學理念,卻是大批次培養出來很多人才,但這些人才含金量多高,就不言而喻了,而陳永仁不願意隨波逐流。
所以誰對誰錯?或許並沒有對錯,電影中陳永仁只是極個別現象,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想法。但院長卻是過於死板,可是他的死板卻是為了學生未來著想,所以也不能說他錯,只能說陳永仁的想法過於美好,但有點遙不可及。
美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死板的或許反而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