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總兵府,亥時。
朱元璋手持燭火,一臉凝重地看著行軍圖上的遼東各地。
他凝視良久,微微搖頭道:「寧遠城本就易守難攻,加之女真騎兵擅長野戰,而多爾袞又狡詐,未必會據城堅守。」
「若無水師相助,縱使咱將山海關的兵馬全部派出,亦難以逼迫多爾袞調來錦州之兵。」
「而且鄭鴻逵已經離去,若咱不出兵,恐也會讓多爾袞生疑......」
原來朱元璋本準備水路齊進,做成強攻寧遠城的假象,逼迫多爾袞調兵守城。
因為他知多爾袞最重權勢,現今多鐸和阿濟格已經戰敗,若多爾袞再棄城而逃,那他們在女真必將威名盡喪。
一旦此事發生,到時多爾袞不要說再把持朝政,恐怕連旗主之位也未必能保得住。
而多爾袞野心勃勃,自不能接受此種事情,所以必會調兵死保寧遠,那他也就可以趁機救出祖大壽。
可現在鄭鴻逵的離去,不僅讓他的計劃難以實施,而且還可能讓山海關再度面臨戰火。
要知多鐸、豪格的先後慘敗,對女真的打擊實在太大。
若多爾袞不找回些顏面,必不會善罷甘休。
再加上明兵的這兩次勝仗都是以巧取勝,且難以複製,這對於那些崇尚武力的女真人來說,更是一種恥辱,必不會甘心。
而山海關的明兵經此一戰,已折損近萬人,剩下的一萬多人雖說鬥志高昂,可這也難以彌補與女真騎兵之間的戰力差距......
朱元璋沉吟良久,喃喃自語道:「鄭鴻逵離去的突然,加之有天津水師在,而孔有德等人又新敗,短期內應不會發現此事。」
「為今之計,咱不妨派兵出城,佯作攻打寧遠之勢,同時招募新兵,做簡單的守城訓練,到時縱使多爾袞率軍前來,應也有一戰之力。」
「而鄭鴻逵雖已離去,想來也會密切關注山海關的局勢,再加上咱已封朱成功為平東伯,鄭鴻逵之流應也知曉咱的心意。」
「而且從鄭鴻逵獨自救駕來看,他們應不願鄭芝龍一支獨大,若女真再次來襲,相信鄭鴻逵也不敢如先前那般傲慢,到時......」
朱元璋拿定主意後,目光又看向了京城方面。
雖說朱慈烺等人已成功擊退豪格,但他卻仍有些不放心。
因為豪格退去後,朱慈烺和申湛然並未乘勝追擊,說明他們已無餘勇可賈,對戰李過時恐也是勝負難料。
而豪格敗退後,極可能去與鰲拜會合,那李璡的壓力必會大增。
一旦李璡落敗,京城的局勢可能就會逆轉。
其次就是從先前之戰來看,朱慈烺雖有些謀略,但統帥才能明顯不足。
雖說他作為太子,只需知人善用即可,可在此危急時刻,若沒有乾綱獨斷的魄力,也極容易誤事。
好在朱慈烺對申湛然有提攜之恩,有申湛然從旁輔佐,朱慈烺的壓力不會太大。
但申湛然雖有才學,臨戰的經驗並不多,又沒有得力的武將在側,遇到李過這種悍將,勝負亦難以預料。
再就是朱元璋擔心京城附近還有其他人潛伏,因為從劉文炳的講述來看,偷襲王承恩的是一支數千人的騎兵,此事極有可能是消失許久的鄒大先生所為。
若狼兵出現,以左良玉的能力,不可能不知曉,那他也絕不會坐視不理。
不管是趁火打劫,還是藉機表忠心,都應該有所行動才對,而不應該像現在這般毫無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