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在用人方面是有想法的,忠誠永遠是排在首位的,有了這一前提,就是把合適的人才,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叫他們掌握權力,叫他們放心大膽的去做事,做錯了不怕,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
知道自己錯哪兒了,後續要加以改正,要牢記教訓,避免再去犯此類過錯。
至於對上有所隱瞞,那就另當別論了。
有欺瞞,就代表有想法。
那在朱由校看來就是不忠的表現。
一次不忠,終身不用。
別管是什麼理由!
朱由校不會輕易懲罰底下的人,更不會因為出現些狀況與問題,就選擇把鍋甩給底下的人。
真要這樣,今後誰還敢在你底下做事?
作為上位者,連這點擔當都沒有,如此愛惜自己名聲,那乾脆就什麼也別做,畢竟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嘛。
對於名聲,朱由校從不在意。
人死以後,管它洪水滔天,何況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活著的時候,儘可能多的去做事,這才是最實際的。
這也就有了今下分屬各處的人,在各自所處的位置上,去遵循朱由校的旨意與意志,做推動對應謀劃部署的落實。
軍務院的奏報仍在進行。
“……陛下,據朝鮮方面的奏報匯總,以李逆為首的篡逆勢力,今下在朝鮮的勢力不斷收縮。”
張國維指著新換輿圖,表情正色道:“特別是北部諸道的各股篡逆勢力,不是選擇投降大明天軍,就是選擇南逃,今下在朝篡逆勢力正不斷收縮,甚至有不少地方,朝鮮方面都沒有派兵進剿,篡逆勢力都選擇逃離。”
這是快扛不住了啊。
朱由校盯著眼前的朝鮮輿圖,眉頭不由微蹙起來,朝鮮方面的鎮壓篡逆,持續到眼下已過去很久,在過去這段時日,大明在朝鮮獲取的利益眾多,除了真金白銀以外,還有大批青壯與女人,朝鮮北部沿海要地……這直接刺激到遼東、北直隸、山東等地沿海造船業與海貿業,還加快部分領域的擴張,如軍工領域帶動的上下游產業,朝鮮的底蘊與元氣,被大明虹吸走太多了。
除了上述提及的種種外,還有遼東、北直隸、山東等地新卒輪調赴朝參戰,海上勢力的歷練等,給大明軍力的提升是很顯著的,而針對這些,大明沒有付出太多,除了會戰死些兒郎以外,這對大明的獲益太多了。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對於具備影響力的大國,一旦戰爭機器開啟,哪怕所轄軍隊再強,也不可能不戰死一人,只要能做好善後事宜,特別是對遺孤遺孀的恩養,所獲戰功敕賞這些方面,那麼在軍的兒郎是不會抱怨的,他們甚至願意拿命來博取前程!
畢竟這是他們唯一能博取的了。
“以軍務院的名義,給孫承宗他們去函。”想到這些,朱由校沉吟剎那,伸手對張國維一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