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近幾個月讓劉朝盯緊皇后身邊的人,皇后身子大了,朕不希望出現任何意外,敢有意外的話,讓劉朝自己想。”
“奴婢遵旨!”
劉若愚忙低首應道。
只是在劉若愚的心底,卻在想另一件事。
布木布泰、海蘭珠要怎樣安置?
在宮裡待的時間久了,察言觀色是最基本的,布木布泰、海蘭珠是很聰慧,可她們的年紀還太小了,加之在草原上的生活,跟中原完全是不一樣的,儘管她們表現的很自然,但是有些想法,還是能被人看出來的。
作為大明皇帝,朱由校想要什麼女人,那只是一句話的事,這天下就沒有他所得不到的女人。
但是對眼下的朱由校而言,他還不想有太多的女人,即便是想多納妃嬪,也要等皇后張嫣誕下幾位皇嗣才行。
嫡長子要有。
嫡次子要有。
嫡三子要有。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吧首發本。
有了這些嫡子後,那後宮才會安定,如此再誕其他子嗣,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後宮不會出亂子。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的想法是會改變的,這不分男女,跟環境有關,跟接觸有關。
“臣…徐光啟,拜見陛下!”
而在朱由校感慨之際,徐光啟見到天子過來,忙作揖拜道。
“無需多禮。”
朱由校擺擺手道:“召卿家過來,是朕想問問關於主產區劃分,眼下卿家是否理出思緒來了?”
“玉米,小麥,水稻這必然是大明的主糧作物,雖說推廣玉米種植,還需較長的時間去慢慢推,但是有些事情必須要做到前面才行。”
“陛下,此事臣等還在梳理中。”
徐光啟作揖道:“遼東的引水植稻,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過培育耐寒水稻,此事短時間內恐做不好。”
“還有玉米,雖說在北直隸、河南、山東三地開始小規模試種,但是究竟怎樣,在何時播最合適,在何時收最合適,這些都需要梳理。”
“除此以外土豆、紅薯等物,臣等在試種期間發現些問題,特別是紅薯,產量是不低,但是卻不能連續在一地種植。”
聽著徐光啟所講,朱由校皺起眉頭,他是知道土豆等物的一些習性,但是你要叫他了解全部,那不現實。
“找到解決辦法沒?”
朱由校皺眉道。
“找到了一些。”
徐光啟如實道:“最好的辦法就是輪種,但是如何配套種植,這還需要鑽研,畢竟種地這不是小事,對百姓而言,土地的產出是他們辛苦一年的期盼,農科要解決的問題,是尋找到適合各地種植的方式才行。”
“這個想法是沒錯的。”
朱由校點點頭道:“要開啟思維,別故步自封,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就是農科存在的意義。”
“陛下,臣想派一批人,到山陝等地去。”
徐光啟順勢道:“那裡的土地普遍貧瘠,且乾旱少雨,培育出適合當地的耐旱作物,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此事能做成的話,那對山陝而言,對朝廷而言,都將會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此外臣還想看看,在那裡種植的土豆、紅薯、玉米等物,究竟會是怎樣的。”
“可以。”
朱由校正色道:“需要什麼,向御前呈遞即刻,這件事你要重視起來,農業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我朝的根本所在!!”
“臣遵旨。”
徐光啟作揖拜道。
對眼下的徐光啟而言,他就關心兩件事,一個是國子監,一個是農科,至於朝中的種種事務,他現在已經不關心了,隨著建虜叛亂的壓制,徐光啟早已不在擔心遼事,可是開發遼東帶來的種種問題,尤其是赴遼的那批農科官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寫一封信,這讓徐光啟對於農科愈發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