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新體制,就沒有新大明。
大明的底色是皇權專制,那麼一切的變革與調整,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在轉的,脫離這一根本,朱由校就把大明玩崩了。
只是朱由校同樣清楚一點,大明的後繼之君,斷無可能代代出明君,哪怕持續完善皇家教育,也難保培養出的歷代儲君,會出現一些昏聵之輩。
所以必須要構建制衡,限制皇權是必然趨勢,當然這是天啟朝後的事,在天啟朝不可能限制皇權。
在朱由校的構思下,大明皇帝是元首,是至尊,不管是大明本土,亦或是大明海外,都要忠於大明皇帝。
而想要確保這一點,軍權就必須牢掌在手。
國雖大,忘戰必危。
國雖大,好戰必亡!
那麼要如何平衡這一對立關係?
朱由校能夠想到的最優解,就是明確大明軍費開支,由行政最高機構審議,確保每年撥付一定比例的財政收入,作為大明常備軍發展所需。
但是話又說回來,行政所得財政收入就那麼多,難保這其中不會有人,想著如何去減少軍費開支。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吧首發本。
文武兼濟,說起來容易,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很難。
畢竟人性在那裡擺著。
所以後繼之君的手裡,除了要掌軍權以外,還要掌著監察,以此來制衡行政最高機構,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發生。
不過這一套想要運轉起來,還缺不了最重要的一環,即立法!!
沒有行之有效的約束,一切都是扯犢子。
只是這套新體制的推出,是需要時間來探索與完善的,更需要有人來以身作則,所以此事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儘管其中有些矛盾,但現實就是這樣。
朱由校無法預測百年之後的事,但他要做到一點,即在這百年內,大明能沿著這套體系走下去。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大明今後將不會侷限於神州本土,更會將目光放到海外去,使得神州孕育的文明能在外紮根。
至於說百年後的事情,那只有人去操心,那跟他就沒有關係了,人都死了,能對後人有所影響就行了。
“肅靜!!”
在沉吟許久後,韓一良撩袍道:“在兩京一十三省設各級檢察院,不是朝夕間就能促成的事,講一句難聽的話,即便諸位想促成,也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績才行。”
“所以本官接下來要提的就是中樞巡察,戶部在北直隸搞了稅改,那我檢察院也不能閒著,檢察院所掌大計職權,就以北直隸巡察開始!”
對於天子提出的要求,韓一良還有很多在理解,但理解是一方面,做是另一方面,兩者都不能鬆懈。
檢察院想要達到天子的期許,就必須要有所行動才行,所以對韓一良而言,他必須要行動起來,而不是一直站著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