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想要做官的一抓一大把。
科舉是讓不少讀書人,得以躋身進仕途中,可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同樣也讓不少有才華的人,一次次的在科考中旁落,這也是很現實的事情。
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閻應元、沈廷揚這些人傑,就是在科考上屢次不中,但誰能說他們沒有真本事?
“行了,都去做事吧。”
朱由校擺擺手道:“朕要處理軍政了。”
“臣等告退。”
軍務院想要達到朱由校的預期,尚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隨著軍中的一批人才能逐步成長起來,所設立起的權力構架能支撐起來,那麼文官群體干涉軍政的事實,才能被朱由校設法破開。
大明軍隊正規化、職業化的道路,終究不是三年五載就能推動起來的,這必然需要較為漫長的時間,透過一次次對外對內戰爭,以此穩步推進落實,畢竟牽扯到的利益太多,沒有誰會願意進嘴的肥肉丟掉。
“皇爺,曹文詔、周遇吉、孫應元、黃得功四人求見。”
朱由校在武英殿處理著軍機要務,不知過去多久,在殿外候著的劉若愚,低首走進殿內稟道。
“他們都歸京了?”
朱由校聞言看向劉若愚道。
“是。”
劉若愚忙道:“黃得功是最遲歸京的……”
“快宣他們進來!”
劉若愚話還沒講完,朱由校便開口道。
“喏!”
針對遼左大捷進行的敕賞和提拔,朱由校可謂下了大手筆,將一批武將的軍職提升,不過唯獨對上述四人,朱由校卻沒有急著明確。
一個是想看看他們的心性怎樣。
一個是想超擢他們到新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曹文詔、周遇吉、孫應元、黃得功四人,知曉他們皆被天子敕授男爵,但卻沒有安排新職務,並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而是依舊在各處落實軍令,直到交完差,這才先後趕回京城。
“末將等拜見陛下!”
在朱由校的注視下,曹文詔、周遇吉幾人走進殿內,面朝御前抱拳作揖道,聲音之洪亮響徹正殿!
“好,朕的虎將猛將都歸京了。”
朱由校面露笑意,不加吝嗇的誇讚道:“跟當初奉詔離京時相比,一個個氣勢更足了,都免禮吧,抬起頭來,叫朕好好的看看。”
“喏!”
四人轟然應諾道,隨後便昂首挺胸的站於原地,那一張張堅毅的面龐,如炬的眼神,讓朱由校臉上笑意更多,這才是大明武將該有的風貌與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