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官員,絕大多數人,都是唐人。
他們都飽讀聖賢書,雖然都接觸過新學,但是那些聖賢書,還是給他們以極大的影響。
其實,這一次的文化下鄉,按照聖賢之說,就是一個教化的問題。
而教化,在他們看來,是水磨功夫,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做得到。
並且,那些愚夫愚婦,很多時候,聖人教化對他們根本就沒用。
但是現在,皇上只用了三部電影,就做到了用他們的手段,好幾年都未必能夠取得的成就。
這是什麼原因呢?
難道,是那些先賢聖人,都不如皇上嗎?
他們心裡,是絕對不會承認這一點的。
皇上的確是千古明君,的確是英明神武。
但是在教化上,他是沒辦法和那些先賢相提並論得。
但是為什麼,皇上的辦法,要比那些先賢更加奏效呢?
思索良久,最終,他們開始朦朦朧朧地感覺到。
這應該是受眾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百姓,都是不識字得。
而聖人的教誨,又生僻深奧難懂。
就算是苦讀十年聖賢書,都不敢說能夠理解聖人的微言大義。
更何況是那些愚夫愚婦們呢?
但是皇上推行的電影下鄉,用電影的方式來進行教化。
真正的寓教於樂,超過五歲的孩子,都能夠看得懂。
那麼自然而然的,效果就要比聖人的文章教化,不知道好上多少倍了。
這並不是皇上比先賢更加的強大。
而是因為,皇上抓住了事情的關鍵啊!
……
接下來,整個華夏國,都在大搞建設。
而各個行政省,各個市區,各個縣城,各個鄉鎮,都如同雨後春筍般,建立起數不清的學校。
這也是皇上還有朝廷的意志。
各大行政省,各個地區,除了修路之外,最緊要的,就是先把學校和醫院建立起來。
而這兩者建立起來之後,華夏城,就開始分配老師。
而目前來說,師資力量也是奇缺的。
沒辦法,就拿華夏城來說,雖然已經建城多年。
但是能夠畢業的學生,寥寥無幾。
畢竟,華夏城的建城時間,還是短了些。
到現在為止,還沒到一個學生正常的畢業時間呢。
這裡面,也就有少數的天才,能夠跳級畢業。
不過,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當然了,當初跟隨他們過來的哪一批人之中,自然不乏可以當老師的。
但是,這些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缺口,也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