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看了一眼衣不解帶地侍奉在身邊的楊妃,只覺得內心的愧疚更甚。
很快,蜀王就到了皇宮之內,拜見皇上李世民。
看到蜀王之後,李世民不由清退左右,單獨留下李愔一個人。
很明顯的,父子兩個,有很重要的對話要談。
原本在床榻上躺著的李世民,忽然間坐了起來。
李愔連忙上前幫李世民身後放了床被子讓他靠著。
李世民目光深邃地看向李愔,然後似乎漫不經心地問道:“愔兒啊,這一次召集你們回來,你必定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父皇想聽聽你的想法是什麼?你認為你這些兄弟之中,誰當皇上更合適呢?”
李世民的話,幾乎一開始就將李愔給排除在外了。
如果真的有將李愔放在考慮範圍之內的話,恐怕就不會這麼問了。
當然了,這或許只是李世民的一種策略。
聽到李世民的問話,李愔微微一笑說道:“父皇,兒臣認為,如果從嫡子方面來說。當然是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但是,魏王李泰心胸狹窄,沒有容人之量。如果他當太子的話,只怕我們兄弟,沒有一個能夠倖免於難。”
“而晉王李治,年紀尚幼,敦厚有餘,威信不足。如果立他為太子的話,只怕大唐江山,會有大權旁落的危險。”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李治就是大權旁落的代名詞。
當然了,這一世上,能讓他大權旁落的武則天,已經被李愔給收走了。
但是走了武則天,難道就不會出一個劉澤田,章澤天?
李愔繼續說道:“在之前拍攝隋唐英雄傳的時候,兒臣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說齊王。”
“他們都說,齊王和父皇年輕的時候,幾乎是一模一樣。”
“並且,齊王文韜武略,英姿勃發,難道不是太子最好的人選嗎?”
聽到李愔的話,李世民不由微感詫異。
他原本以為,李愔會毛遂自薦,推薦自己為太子的。
但是沒想到,他最終竟然推薦了他的兄長李恪。
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愔一眼,然後說道:“可是,齊王背後,並沒有世家門閥支援,很難坐穩這個位置啊!”
李愔微微一笑說道:“父皇,齊王背後,還有兒臣!並且兒臣認為,世家門閥,實乃國家的蠹蟲,他們依附在國家身上吸著國家的血,遲早有一天,會把國家給吸垮掉!”
“所以,兒臣會幫助兄長,在未來十年之內,清除掉世家門閥的危害。”
李世民再次深深地看了李愔一眼,臉上忽然露出疲憊之色。
然後,他不由對李愔說道:“愔兒,你的話,父皇會慎重考慮的。現在,父皇有些倦了,要休息一會,你先下去吧!”
“是,父皇,您歇著,兒臣告退。”
等李愔走後,李世民的臉色,變的極為複雜。
直到這個時候,他仍然在權衡利弊。
而他權衡的目標,自然是在齊王和晉王兩人之間,不停的搖擺。
齊王李恪,最像他,並且文韜武略,絕對是最佳人選。
但是齊王是庶出,更加致命的是,他的母妃是楊妃,是前隋公主。
他身後,並沒有世家的支援。
當然,他背後站著蜀王。
但是,如果從正統的角度來看,最合適的人選,還是晉王李治。
為什麼以前有一個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規矩呢?
就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有了這個規矩,會減少很多的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