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蜀王李愔居然答應的如此痛快,催知機居然有種不太適應的感覺。
在他的想象之中,蜀王一定會百般推諉,甚至根本不會答應下來。
因為在催知機看來,蜀王李愔,必然還準備了種種後手。
甚至,就算五姓七望不再做鏡子的生意。
這蜀王,也不愁找不到下家。
而五姓七望,也不可能真的捨棄鏡子生意不做。
但是令催知機沒想到的是,蜀王居然這麼痛快便答應了。
以至於,催知機極為不習慣,面對蜀王請求他們五姓七望幫忙的要求,他幾乎沒有多想就答應下來。
其他幾家的代表,也都是如此。
在他們看來,修路,原本就應該是兩家的事情。
甚至,修路之後,最大的受益者,還是他們五姓七望等世家。
所以,在修路上,兩家出力,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接下來,李愔就提出,要修一條從益州通往長安的鐵路。
聽到鐵路這個詞,催知機和五姓七望的幾家代表,臉上無不露出茫然之色。
蜀王所說的鐵路,到底是什麼東西?
這路,難道是用鐵鋪成的不成?
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反正,他們是不敢相信的,這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之外。
或許,這就是蜀王的一個比喻吧。
接下來,幾家之人,就修建鐵路,進行了分工。
如何修建,如何規劃的事情,自然交給蜀王李愔來解決。
原材料,也是由蜀王自行解決。
而五姓七望等世家,負責出人手,還有一部分錢財。
每家大概需要出到幾百萬錢。
至於人手,每家需要負責出的人手,也高達上萬人之多。
這樣的付出,就算對五姓七望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投資。
但是這個代價對他們來說,完全值得。
他們相信,有點道路修建完畢之後,鏡子可以給他們帶來至少上百倍得回報。
回報如此之大,那麼這次的投資,就完全值得。
而他們做出如此之大的投資,相信到時候蜀王更沒有了反悔的理由。
而對李愔來說,五姓七望如此大方,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