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大力發展益州。
……
當日,李愔就命人找來王恆,將造紙的技術傳授給他。
當然了,其實李愔在長安的造紙技術,主要是因為機器的緣故。
而這一次,李愔也兌換出來一臺和在長安一樣的機器,送給了王家。
與此同時,還將活字印刷術的製造工藝,也一併傳給了王家。
得到這兩樣工藝之後,王恆如獲珍寶,當即將這兩項技術,秘密封鎖起來。
同時,派人將造紙機運送走。
當日就建廠,收購造紙的原材料,準備造紙的準備。
……
李愔和長史上官儀,正在商議益州今後的發展。
上官儀給出的發展策略就是,重視水利,勸農桑課,刑罰分明,教化百姓。
益州得都江堰之利,大多數良田都能被灌溉。
但是,這些良田,基本上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真正掌握在百姓手中的良田,不過十之一二。
並且,當時就連都江堰的使用,都沒能真正的利用起來。
上官儀給出的發展方法,在當時,的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益州,如果只能做到這些的話,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
益州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土地問題。
其實,何止是益州?
此時,整個大唐,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大唐分給百姓的土地,分為永業田和口分田。
在大唐,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就會被授予田地八十畝和永業田二十畝。
口分田,在人死之後,是要歸還給朝廷的。
但是,永業田是不需要還的。
並且,當時的制度,對永業田和口分田的管理並不嚴格,可以私相授受。
這給土地兼併,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唐初的時候,因為戰爭剛過,人口稀少,朝廷有大量的土地,足以支撐永業田的分發。
但是,隨著戰爭的平定,人口急劇增長,因為永業田只分不收的原則,土地不足以支撐。
而隨之而來的,是土地嚴重兼併的問題。
而唐朝之所以滅亡,和土地制度的崩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