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資本市場的動向,蕭宇並沒有去關注,臨州市空鐵列車專案的佈局已經落地,具體事宜也交給了陳在青,他也因此抽身了出來搞另一樣黑科技。
2月1日週三,別墅居所地下庫裡。
多個全息浮空顯示面板在蕭宇的周圍呈現了出來,這段時間,蕭宇就在幹一件事情——智慧醫療手術檯。
“還好,魔改整合藍星世界的醫療裝置科技不算太難。”蕭宇看著眼前自己所構建的一個醫療手術檯的全息模型,對其頗為滿意。
蕭宇一邊除錯著,自話自說的解悶:“要把單器官克隆技術移植手術的價格打到三五萬的費用,沒有這玩意可不行……”
單器官克隆技術的體外培育其實花不了幾個錢,也就體外培育裝置花的錢比較多。
但只要培育裝置搞定了,單體器官本身的培育,主要消耗的就是供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這個成本甚至只有幾百塊就夠了。
但是,移植手術價格下來了,做到只需要三五萬塊錢的費用目標,意味著今後做移植手術的患者會呈幾何級數暴增。
這就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外科手術醫生絕對不夠用。
而且移植手術極其消耗醫生的體力,比如一場肝移植手術長達十幾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情。
換句話說,就算單器官克隆的成本極低,但如果做手術的醫生供不應求,手術費用也一樣會巨高無比,根本實現不了蕭宇期望的一場器官移植手術的總費用降到三五萬塊錢,能讓普通人都能承擔得起費用的目標。
不過這個問題有解,藍星世界發達的醫療器械技術水平,早就實現了智慧無人化。
而解決方案就是蕭宇此刻正在整合魔改的“智慧醫療手術檯”,它能取代外科手術醫生,對患者進行外科手術,全程無需人的參與,由手術機器人完成整場外科手術。
手術機器人依託手術檯,由若干不同功能的機械臂構成,其最大的優勢便是靈活的機械臂可以全形度轉彎,能夠透過鏡頭放大影象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清晰捕捉到患處和血管神經束的狀態。
不論是視野角度、機械臂靈活度、活動範圍等,手術機器人對比傳統人工手術都是質的飛躍。
且具備遠超人手極限顫動的自動過濾功能,對於體內“死角”部位的處理更加遊刃有餘。
培養一個優秀的外科手術醫生,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但智慧醫療手術檯,一旦技術定型確認了,就可以工業化流水線批次大規模生產製造,想製造多少就能製造多少。
如此一來,便能有效解決手術需求幾何級數暴增之後帶來的外科手術醫生供不應求的難題,整體的手術費用降到三萬塊錢的目標也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而是真正可以實現落地,實現絕大多數人都能承擔得起的手術費用目標。
此刻,蕭宇構建的全息模型智慧手術檯,其整體外觀簡潔和富有科技感,線條流暢,主體結構由堅固的複合材料材質構成,表面經過特殊處理,呈現出關乎且帶有微妙反光的質感。
手術檯的形狀類似於一個大型的平躺著的膠囊,中間部分略微隆起,兩端則是逐漸收窄,視覺上的未來科幻感十足。
此外,這個手術檯周圍佈滿了各種精密的儀器和顯示屏,全息科技還沒有在地球這邊搞出來,自然是配置顯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