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神龍”戰機部署在最西邊,也是從本土起飛,並且不掛副電池箱的情況下,作戰半徑能夠直接覆蓋到紅海、印渡洋中部、整個中東世界以及東毆全境。
要是掛副電池箱,從本土最西部的陸地機場起飛能直接能到達北大西洋中部,整個毆洲大陸完全覆蓋,同時能達到楠非,意味著整個非洲大陸也基本覆蓋。
如果部署在南部海域上的島礁機場上,“神龍”戰機的作戰半徑能覆蓋整個澳洲區域,一直往南可以直接抵達至南極洲本土一千多公里以內的陸地。
換句話說,如果“神龍”戰機部署在自家本土從東南西北各角,打擊範圍基本是覆蓋了整個地球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
也就1.6萬公里開外的南美洲夠不著。
但南美洲根本就沒有強國,只能說有大國,芭西面積擱那擺著的,但芭西只是面積上的大國,而非強國。
一句話,“神龍”戰機這樣的能力,只有戰略級大殺器洲際彈道彈道才能做到,等於是一架戰鬥機擁有了戰略洲際導彈的打擊能力,等於是“神龍”戰機可以跟“三大真理”坐一桌的存在。
這飛機一旦起飛,隨便出去溜達一圈,擱在外國人眼裡那絕對是相當嚇人。
因為這等同於是洲際彈道導彈一個級別的威懾力,能做到洲際彈道導彈才能做到的事情,那當然就具備同等級別的威懾,這飛機一起飛,擱在別國眼裡就等於你發射了洲際導彈,能不嚇人嘛。
關鍵是,洲際導彈打出去了是單程票,是一次性的消耗品,但“神龍”戰機是可以在外頭溜達一圈還能回來。
這才是最牛的地方,意味著“神龍”戰機的威懾收益極大。
洲際導彈威懾力大不假,但那玩意兒貴啊,是以“億”為單位計費,不可能有事沒事就搞一發。
但是“神龍”戰機就不一樣了。
起飛執行一次任務,飛一小時的電費不過幾萬塊錢,就算是滿電耗盡,電費也不會超過100萬元人民幣。
跟戰略洲際導彈一樣具備同等級別的戰略威懾力,但“神龍”戰機飛一次的價效比直接拉滿。
據說一枚DF41的造價要25億元,發射成本達到了35億元,如果按照35億來算,發射一枚DF41的錢都夠“神龍”戰機出動3500架次。
兩者一對比,“神龍”戰機的價效比已無需多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神龍”戰機就是可以反覆多次使用的洲際戰略導彈,自然威懾收益極大。
卻說此刻,顧問孫伯達看向蕭宇等人如是說道:“既然做了類似的戰術想定,咱們不妨大膽的架空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當“神龍”戰機加入我軍戰鬥序列後,西太地區的海空一體戰會怎樣展開?”
“某日某時某分,我方與鎂在西太平洋爆發熱點衝突,夜間N時,我方先以多型中程導彈為先鋒,多箇中導旅同時齊射,針對敵人位於第二條島鏈的關鍵作戰設施進行常規導彈火力打擊。”
“與此同時,我方還使用高超音速導彈和超音速巡航導彈協同突破防禦,數百枚中導劃破夜空,火箭尾焰照亮半個亞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