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這一塊,就佔據了光伏電池片的絕大部分成本。
所以,對於現在市面上的光伏企業來說,只要矽片價格不下降,那麼光伏電池片的成本便將不下去。
這是硬傷,沒辦法。
但藍鯨能源公司的那三條生產線,卻直接繞過了單晶矽片。
原材料就是普通的石墨和二氧化矽,以及一些其他元素。
在黑科技的幫助下,只要電能足夠,就能列印出電池片的成品。
而原材料的成本十分低廉,貴的主要是電費和人工搬運費。
甚至由於能耗較高,三條生產線只要一開工,按照工業用電的價格,每天的電費就超過了300萬RMB。
當然,針對電費問題,藍鯨能源公司那邊也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那就是,直接把生產出來的光伏電池片組裝起來,形成完整的光伏元件,然後安裝到光照充沛的地區,形成分散式發電站,再把發的電接回到工廠中來。
正常情況下,只需要不到1GW的光伏電池片,就能滿足一條生產線每日20個小時的用電耗能。
不過,這裡面也有兩個難點。
第一個是建造光伏發電站的價格很高,即便電池片是自己的,但其他元件需要不少錢。
此外,建造發電站,還需要逆變器,配電箱,電纜,以及智慧電網平臺,等等這些,都需要錢。
按照當前的市場價格來算,建造一個1GW的分散式光伏發電站,至少需要三四十億RMB,老費錢了。
第二個則是夜晚光伏電池不發電,而且也有陰雨天發點不足的問題。
所以,光伏發電雖然稱之為綠電,但實際上也是垃圾電,因為發電不穩定。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個辦法。
一是儲能技術搞上去,蓄電池肯定是不行的,目前來看比較成熟的辦法,有抽水蓄能、重力蓄能和熔岩蓄能。
二嘛,直接繞開地球,去太空,或者在月球赤道上建造一圈光伏帶。
那樣就24小時都能接收到太陽光,從而24小時有電了。
當然,現在藍鯨能源公司那邊生產光伏電池片的成本,就已經很低了。
搞不搞發電自給自足,都可以,甚至短期來看,搞了發電自給自足,因為建造發電站太費錢,反而還會增加成本。
當然,長期來看,那肯定是降低成本的,只是這事兒目前不是必須做的專案。
所以,0.05RMB/W的生產成本,對於藍鯨能源公司來說,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如此低廉的價格,再比一比市面上動輒1RMB/W的成本,二十倍的差距。
光是這點,其他的企業,就沒法和藍鯨能源公司競爭了。
畢竟科技領先一百年擺在那裡,由不得他們不服。
當然,0.05RMB/W這個成本價,那是絕對不能對外公佈,知道的人,全都簽署了保密協議。
所以,在藍鯨一型光伏電池片的供貨價格上,還是得根據市場價格來定。
不過,因為電池片的生產成本,僅有其他光伏企業的幾十分之一。
這就使得在元件端,藍鯨能源公司有足夠的實力,為藍色光能科技公司來兜底,不怕別的光伏企業打價格戰。
畢竟,就拿隆基這類全產業鏈的光伏龍頭企業來說,他們光伏電池片的生產成本,在0.8RM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