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你說人家都叫‘接觸’和‘觸媒’,為什麼就咱們科學院叫‘催化’,是不是有點太特立獨行了啊?”
在一個不知名的下午,程諾像往常那樣,在給化學院裡的研究員上完課後,專門留了十五分鐘,用來給大家答疑解惑,鞏固基礎。
攤子越來越大,不用說前面的制鹼,後面的制酸,單單就說眼下的合成氨,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化學研究員,以程諾幾個人的力量,實在是有些捉襟見肘。
況且硫酸銨(錏)只是化學肥料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將來無論是為了增產增收,還是保護環境,亦或者對抗智利硝石(主要成分為硝酸鈉,是提煉氨、鉀、鈉、硫等肥料以及碘元素的天然原料),都需要增加化肥種類。
歸根到底,國內除了化學基礎薄弱外,還缺少大量的化學人才。
因此程諾除了整日在化肥廠技術攻關外,晚上還創辦了一個夜校,除了程諾自己親自教學外,還請到了化工老師傅、化學留學生等各類化學人才,共同編寫化學教材,教授各類化學知識,從而達到批次培養學生的目的。
想想後面抗日戰爭中,小鬼子喪盡天良對我們同胞使用化學武器,程諾心底的怒氣都無法抑制,暗暗盤算,心底要提前做些什麼。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院長,院長,院長?”
“都是Catalysis,它不是‘接觸作用’嗎,為什麼一定就要稱之為催化呢?”
還以為是程諾沒聽清,這位學生故意又重複問了幾遍,眼中的好奇都快化成水流了下來。
“咳咳,因為以上這兩個詞都太淺顯了,不足以形容該反應。”程諾臉上的尷尬之色一閃而過,隨即清清嗓子鄭重解釋道:“催化劑是增加反應速率而不改變反應中總標準吉布斯能變化的物質,這個過程叫作催化作用……”
在後面的時間裡,程諾將催化及催化劑的概念,一一和盤托出。
其實真正要追溯催化技術的應用,不得不提到釀酒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起初古人以醴為原料,採用“嚼酒法”,將米咀嚼成漿,利用唾液中的澱粉酶發酵成酒。後來人們學會了用“曲”催化釀酒,這裡的“曲”就是催化劑,由發酵劑和糖化劑等物質組成。
對酒麴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尚書·說命》“若作酒醴,爾惟麴糵”,其中“麴糵”就是指酒麴。
就中國而言,目前公認最早的釀酒技術起源於農業發軔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五千多年,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釀酒的起源可能更久遠。
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利用催化劑的概念,有著五千年的歷史。
只可惜跟我們古代別的科技一樣,只存在於實際上,無法上升到自然科學理論的高度。
至於現代催化及催化劑概念,則要等到工業革命後,隨著現代化學的發展,這一理論才逐漸豐富和完善起來,直到20世紀末,才正式確定下來。
程諾剛剛給學生講的,便是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修訂之後的概念。
順著現代化學發展的脈搏,程諾在黑板上大書特書:
“以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過程中形成不穩定的活性中間體這一化學現象為例,我們可以提出鏈反應機理假設,即
Cl*+ H→ HCl + HCl *
HCl*+Cl→HCl+Cl*(*表示激發態分子)
……”
前面還好,都是一些發酵的概念,臺下的這些學生都能聽得懂。
可到了後面,程諾的腦力全開,從一些基礎性的化學出發,一直演算到鏈反應機理,直至得到其鏈反應機理的普遍意義。
最後拋下粉筆,再回頭時,發現天都已經黑了,連月亮什麼時候升上來的都不知道。
睜眼細看,場下的學生都已經走完了,就剩下姜蔣佐幾人坐在教室裡。
恍惚間,程諾不禁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