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一般平平無奇的火山繼續在生長。
海底凸起的巨型火山,終於突破了海面。
赤色的熔岩,慢慢凝固成了一個小島。
凝固的小島,再被粘稠糖漿一般的橘紅色熔岩覆蓋,繼續堆積。
“鏡頭鎖定海上的那個小島!”導演喊道,“18號機準備跟拍,導播準備切換。”
18號機,不是固定在機械臂上的攝像機,而是由攝影師抗在肩上。
由於那個漂浮的球一直在旋轉,機械臂的活動範圍沒有到三百六十度,因此導演想要追攝球上某個固定地點,只能讓人進行跟拍。
“鏡頭離近一點,別拍到外面的場地,所有畫面都要是這顆星球的!”導演喊完,看了一眼旁邊看著螢幕的大領導,見他對自己的佈置沒有什麼意見,稍稍鬆了一口氣。
相比其他幾位天文方向的學者,李立春的知識儲備,更適合解說現在的情景。
如此天崩地裂如末日災難片的場景,他並未親眼見過,但是在多年的地質研究中,一片又一片的岩石,卻訴說著曾經如此的過往。
他曾經無數次幻想過那些代表著地質大變動的岩石形成時候的場景,卻從未料到自己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
此時的他,已經放棄瞭解說,只想專心的看。
由於大領導的存在,導播這一回沒有越權要求錄製棚裡的人說話,而是從授權曲庫中,找了一首大氣磅礴的背景音樂,再把播放這條音軌推到了最高。
直播的觀眾們,看到鏡頭切到了拍球的近景紛紛一本滿足。
相比於一群禿頂又醜的中年男人,坐在那裡嗶嗶個不停,他們當然更喜歡看球了!
“那是什麼!怎麼地上有五顏六色的東西?”
彈幕有彈幕嚎叫道。
“說啥呢?啥?啥?啥?我怎麼沒看到。”
“放大!把影片放大就看到了!”
“臥槽,神奇!這影片放大了怎麼還這麼清楚!”
“看到了!看到了!難道是寶石?”
“臥槽,真的是寶石!”
“祖母綠、石榴石、黃晶、黑曜石、託帕石、尖晶石、藍寶石、紅寶石……”
“天吶!火山噴發還能噴寶石?”
“火山憑什麼不能噴寶石?火山還能噴水呢!”
“放屁!噴水的是水山是個屁火山!”
“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