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又稱清明餅,是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
據考證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某些城市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
古時候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因而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
路橋大學剛畢業,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清明節。
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清明節前後家裡總有吃不完的青團。
因為奶奶家就是做清明餅生意的,一年基本都不開張做生意。
但是清明節前後的半個月,可以賺到一年的生意。
以前的路橋還不覺得有問題,沒賣青團的時候,店鋪就是路橋的家,別人家都住在樓房裡,只有路橋家在平房裡。
路橋的成績不好,大學只混了一個大專。
學的是市場營銷,但路橋一點不懂市場。
因為在學校裡從來不認真上課,也就只知道玩遊戲。
爸媽小時候對路橋還是滿懷信心的,但到了初中基本就不怎麼管了。
爸媽有自己的小世界,將路橋幾乎是寄養在爺爺奶奶的平房裡。
都說隔代親,爺爺死得早,爺爺當年是去進原材料的時候,騎著小三輪被汽車撞死的,當時司機逃逸了,一直沒找到人。
不久之後三輪車就被城市禁用了,鄰居們都覺得是爺爺的錯。雖然爺爺是個大好人,但開沒牌照的三輪車就是不好。
奶奶到時對路橋很好,從小到大幾乎都住在奶奶家。
路橋小時候聽到最多的事情就是,讀書不好就不好,有什麼關係,大不了長大了跟奶奶學怎麼做青團。你爸媽一個月也就賺十來萬,我這青團,養活你爸和你長大的。去年清明四個星期就賣了二十萬。
那時候的路橋對錢還沒有概念,只覺得奶奶說得沒錯。
說不定自己真能接奶奶的生意,跟著一起做清明餅。
奶奶的清明餅真的是一絕,十里八鄉都知道好吃。
奶奶是她的媽媽學的,路橋雖然跟奶奶生活,但清明餅路橋自己沒做過,倒是看過奶奶忙活和準備。
工序不是很多,去年的奶奶還與時俱進,聽了隔壁王小美的話,給青團做了肉鬆餡,味道真的不錯還上了鹿港當地的電視臺。
這個王小美路橋認識,小時候就住在自己隔壁。
王小美的爸媽是賣藤椅的,跟路橋一樣平房平日裡生活,然後房子裡擺滿了藤椅售賣,路過的人看見了就會買。
生意不是很好,但總有人懷舊來買。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有定製的藤椅,價格一把就要上前。
路橋幼兒園的時候就喜歡追著王小美跑,那時候王小美讀初二。
路橋那時候追著王小美喊姐姐,奶聲奶氣的,這些話是奶奶在路橋長大之後說的,但路橋都已經全忘了。
等路橋上初中的時候,王小美已經畢業了工作了,聽說是去小學當老師了,路橋唯一的記憶力,有年冬天王小美送給過自己一個皮卡丘公仔,時候是從國外帶回來的。
路橋那一個夏天都是抱著公仔,直到夏天都開線了被奶奶扔掉了。
今年的清明節快到了,奶奶卻患上了肝癌。
路橋是畢業之後,從宿舍搬回了奶奶家,發現家裡沒人才知道的。
鹿港市第一醫院,奶奶在監護病房內。
路橋想看一面都沒辦法,重症監護病房,一天只能有一個家屬十五分鐘的探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