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吸著熱氣米香味,纏著母親想要先吃一塊。她接過撒黏糕,黃米糕口感香甜糯軟,然後沾上點白糖吃,又軟糯又香甜,好吃的不肯放手。
電視機的訊號也給力,李居安撥了兩下天線,春晚小品播放的很清晰,沒有雪花顆粒,聲音也響亮。
屯親們圍在電視機邊上,聽著小品相聲,邊嘮嗑,氣氛熱絡很是幸福。
到了12點,不少年齡小的孩子已經熬不住了,回家把枕頭下壓上大人給的壓歲錢,已經入睡。這時候才是拜年的開始。母親端出火盆接財神,李曉和幾個同齡孩子給長輩拜年,禮節面面俱到。
12點剛到,屯裡鞭炮此起彼伏,響聲雷動。李居安記得他小時候,家裡接神的時候,爸爸用大塊的木材放在火盆上架起來,端到外面,然後用燃燒的小木材點菸花。現在他大了,接過父親的班,每年接神都由他來做,這也是一種傳承。
屯裡挨家挨戶接神後,各家煮了餃子吃完,這才紛紛上炕睡覺。
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新的一年開始了。
李居安小時候最愛早起拜年,因為能穿新衣服,還能吃餃子。小時候拜年開心,大人小孩,都開開心心,能拿到鄰居家很多的糖和水果。現在他大了,倒是要拿出各種糖和水果給鄰居來拜年的孩子吃。
孫家小胖子孫浩最是不客氣,吃了他的糖,走了還要再問他要些,塞進兜子裡,裝得滿滿的帶走回家吃。
李居安笑著輕拍孫浩的小腦袋,喊道:“花衣服好看,趕緊出去吧,穿著花衣服和孩子們聚一塊臭美去。”
孩子們鬧哄哄的出去開始比新衣服,臭美比一下,看看誰是村裡最亮的仔。
這時候,母親趕緊把剩下的糖,鎖在櫃子裡,或者放在籃子裡,用吊鉤掛在屋頂最高處,別叫孩子們夠到。
李家幾個孩子可算是夠不著了,糖在母親的看護下,孩子只能有節制的吃,要不然早就被炫完,年還沒過完,糖先沒了也一個個得蛀牙。大概就因為糖少,所以年味更足,更加覺得糖果香甜,難忘。
過年的時候也是興安嶺最冷的時候,零下四十幾度的氣溫。小男孩在雪地裡打雪仗、堆雪人,在結冰的小河面上滑冰、坐冰車。
農曆正月初一一過,秧歌隊就來了。剛好本村同一宗族裡面到處拜年結束,孩子們一邊跑一邊喊“大秧歌來嘍,大秧歌來嘍”。
大隊長楊德政花錢從外村請來了秧歌隊。其實本村也有秧歌隊,但過年的時候,本村的秧歌隊不會在本村演出,因為不掙錢,只有到外村演出才能掙到錢。
所以各村秧歌隊都有著默契,互相跑去其他村演出。他們原本都公社的人,是各村的文藝積極分子組成的文藝宣傳隊,現在是有償服務,請秧歌隊是要付錢,或者給些等價物。
李居安離村口老遠,就聽見樂隊敲鑼打鼓吹嗩吶,屯裡小孩子聽見敲鑼打鼓的聲音,一路小跑著、成群結隊地迎上去,熱鬧極了。
李居安忍不住感慨,要說年味兒,還是80年代濃郁啊。後世的年味兒漸漸淡了,現在才是他懷念的興安嶺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