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正是十二月初八臘八佳節。
少林寺向執武林牛耳,掌門更替雖也屬大事,但卻迥非處置前任方丈所堪比擬。
武林人物本就個個喜動不喜靜,哪一個不想親自目睹,躬與其盛?是以武林各路人馬薈萃少室山,足有數千之眾,好不熱鬧。
少林山門外的一片大廣場,正中巍巍搭著一座高臺。此臺高出地面兩丈,方圓超過十丈,臺下放了很多小板凳與青石塊,方便諸人就坐。
只此一舉,就能看出少林寺為了今天,確實做足了準備。
但一些口糙之人,還不見玄慈玄寂等正主出來,當即喊道:“少林寺好大的架子。”
“是啊,這要讓人等到什麼時候。”
群雄紛紛鼓譟起來,有的人更是鼓氣送聲,生怕少林和尚聽不到。
忽然少林寺內十餘座巨鍾一齊鳴了起來,噹噹之聲,只震得群山皆應。
突見寺門大開,兩行紅衣僧人各執兵刃,分左右列隊出寺,人數足有五百,那是羅漢堂虛字輩、空字輩群僧,合五百羅漢之數。
其後跟出來一百零八名灰衣僧人,年歲均較羅漢堂弟子為大,是高一輩慧字輩弟子,也手持兵刃,站立兩側。
然後又是三百多名少林俗家弟子奔了出來,眾人識得這都些武林成名人物。
稍隔片刻,又出來二十多位身穿大塊格子僧袍的老僧。有的皺紋滿面,有的鬚眉皆白,就是年紀少的也已五六十歲,乃是玄字輩僧人,不是僧袍鼓鼓,就是兵刃在手。
這時少林前戒律院首座,現今的少林方丈玄寂大師與達摩院首座、戒律院、羅漢堂、菩提院首座等緩步而出。少林前任方丈玄慈則跟隨在幾人身後。
群豪見少林如此陣仗,不但玄、慧、虛、空四輩弟子如臨大敵,就連俗家弟子都召了回來,齊齊凜然心驚。
那日顧朝辭在清涼山上所言所作,令玄慈等人無不震驚。而以他的為人,又怎能善罷甘休?
少林派在江湖上本就廣通聲氣,又與群豪中的不少人交情匪淺,自然知曉顧朝辭與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之人,還有靈鷲宮大舉赴會。
天山童姥武功雖高,但從不履足中土,只和邊疆海外諸洞、諸島的旁門異士打交道,因此“靈鷲宮”之名,群僧都是首次聽到。但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中人,他們曾聽人說起過,均知這些人雖是些旁門左道,但人多勢眾,絕不可小覷。
那麼能夠挾制這些人的靈鷲宮是個什麼體量,也就不言自明瞭。
玄寂等人一得到訊息,心知少林寺已面臨榮辱盛衰的大關頭。玄寂與玄慈等師兄弟商量後,當即傳下方丈法旨,命千里之內的僧俗弟子,都一律回寺聽調。
至於能否讓顧朝辭投鼠忌器,免去一場禍端,那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玄寂大師在幾位師兄弟的簇擁下,飛身躍上早已搭就好的高臺。
眾人見這些老僧白眉白鬚,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鑠,這一躍起落輕捷,更見功力。登時萬眾肅然,目光齊集臺上。
玄寂合十行了一禮,氣凝丹田,朗聲說道:“敝寺承天下各路前輩英雄、少年豪傑與會觀禮,少林寺上下均至感榮寵,小僧這裡先謝過了。只不過招待不周,還請原諒則個。”說著又行一禮。
臺下群雄一齊站起還禮,都道:“好說,好說,玄寂大師不必客氣。”
玄寂又道:“小僧蒙師兄弟不棄,公推為敝寺住持,小僧雖是無才無德,卻也不敢不委順眾情,今日在此接掌門戶,天下英雄俱為見證。”少林諸玄齊齊向玄寂行禮。
群雄大聲應道:“玄寂大師接任少林方丈乃是眾望所歸。”
這些武人都是中氣充沛之人,幾千人回應,如雷轟頂一般。
便在此時,兩名灰衣僧人身法極為迅捷,從山道奔來,卻是少林寺派在半山守望的僧人。
玄寂等人雖要處置家事,可心中無時無刻不念著顧朝辭,一見兩僧狂奔而來,心道:“終於來了!”
兩名僧人奔到離高臺數丈處,向玄寂等人行禮稟報道:“啟稟方丈,血煞魔君已經上山,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之人緊隨其後。”
眾人均知顧朝辭與少林寺在清涼山結的樑子,不可謂不大。但誰也不知,他究竟會不會來。
況且顧朝辭在曼陀山莊、清涼山兩戰殺人之多,聞所未聞,各家各門鮮有不被其禍毒者,是以對其無不切齒痛恨,但又一想,他在清涼山所使用的毒器,均不禁慄慄自危,噤若寒蟬。
玄寂方丈內心也是一驚,但他定力高深,一臉平淡,合十說道:“今日諸位蒞臨,小僧繼任方丈乃是小事。最主要乃是處置少林寺玄字輩弟子玄慈。”
玄慈一臉嚴肅,應聲向前,雙手合十:“罪僧玄慈讓諸位英雄見笑了。”
饒是眾人早已知曉,正頭戲是哪一齣,但聽了這話,少林群僧與群雄都是心下悚然,俱眼望玄寂,聽他宣佈如何處罰玄慈。